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二年级 正文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听课记录

时间:2018-09-28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 一年级语文上册朱德的扁担听课稿,分享朱德的扁担听课感受和记录朱德的扁担评课稿第一篇:《朱德的扁担》说课稿一、说教材《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

 一年级语文上册朱德的扁担听课稿,分享朱德的扁担听课感受和记录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第一篇: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
、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精读领悟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齐读、小组读、师生读、表演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通过多读来揣测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把握、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解读第二自然段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1、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学生自由读后,老师介绍: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从中让学生明白粮食当时是很紧张的,挑粮是必须的。

    2、出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问:抽出什么意思?(即挑选的意思)
   
如果你是红军的领导你会抽出哪些人去?(身强力壮、力气大)为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讲解来回一百多里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大概是来回太远的距离)
   
问:山高路陡山高路远意思一样吗?突出一个字。问: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你们空身爬山都觉得累,那再挑上一担粮食,走那么远的路又会怎么样呢?(很辛苦)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二)、感悟第三自然段
    1
(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问: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 看着这幅图片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的句子吗?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装扮与其他战士们有没有不一样?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介绍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 。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并且结合上一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来说。)
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其中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

1)理解是记号的意思。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联系上文劝说内容继续。

 (3)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
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1)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  )。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的精神。
2)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三、拓展延伸
1
、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六、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做扁担       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第二篇: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课《朱德的扁担》。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七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是本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围绕“革命传统、爱心”为主题进行编排的。本课讲的是在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广大红军战士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

二、说学情

我们可以高兴地看到,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能够利用学习经验自主学习生字,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汉字,基本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但不太乐观的是,本课课文讲的是1928年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革命故事,与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于文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战争背景、生活状况更是知之甚少。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挑粮“险”、“难”、“累”,体会挑粮的艰辛。

2、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和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敬爱之情。

(二)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上网查阅、到图书室查阅、询问家人搜集朱德的有关资料,使朱德这一伟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二条线索,三个关键字”。二条线索即“一开始的把扁担藏起来”到“后来的不藏了”,三个关键字即“险、难、累”。因为挑粮过程“险、难、累”,战士们非常心疼,所以把扁担藏了起来。到后来“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让人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最后大家再也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从战士的“心疼”到“藏”,再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最后到越发敬爱朱德同志,层层推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最终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领袖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朱德图片并板书“朱德”二字,并告诉学生这两个字都是本课的会认字,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积累和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两个会认字。紧接着教师再出示几个同音字“株”“珠”“蛛”,引导学生利用部首来理解汉字的意思,并进行句式训练,这样的开篇教学设计,符合低学段课程标准要求“多认少写,把识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孕育在每一节课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快乐识字,感悟汉字文化的内涵,培养识字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试学目标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初读的三个要求,随后进行学习反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2:文中有些词语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如 :“会师 ”“ 井冈山”,这些词语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实在太远,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浴血奋战的经历,他们无法理解、想象,所以解释这些词语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体会到当时生活状况的艰辛,从而从内心立对革命先辈们的尊敬、敬爱。

总结3:朱德用扁担挑粮食的故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

1、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2、为什么要挑粮?)

历史背景介绍,由于遭到敌人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从中使学生明白粮食在当时是很紧张的,挑粮是必须的。

    (四)深入感悟

    出示“试学目标二”

    1、战士们为什么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

    2、战士们后来又为什么不藏了?

    研读1(战士们为什么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

1)出示“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体会“不远”说明敌人离红军很近。在当时,敌我形势悬殊很大,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我红军均处于劣势,在挑粮过程中一旦遇到时敌人偷袭、进攻,那是相当危险的,突出挑粮“险”

2)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体会“五六十里”,孩子们对数字没有感觉,可举一个例子,如大约从温县到焦作这么远,开车需要一个小时,徒步要走上整整一天。通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到路确实很远。

    体会“山高路陡”,“山高”即山很高;“路陡”指山路陡峭,不好走。

    在学生有了路远,路陡,不好走的感情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谈谈登山的经历,再进一步引导,徒步登山就很难,如果在崎岖的山路上再挑一担粮食,那又会怎样呢?从而突出挑粮的“难”,紧接着,再出示四句话,当烈日当空时,当阴雨连绵时,当寒刺骨时,当大雪纷飞时,这样营造环境,渲染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唤发内心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感情得到升华 ,真切得感受挑粮真是“难”呀!

3)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体会朱德军长当时已四十有余,但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军之长,就搞特殊化,而是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一样戴斗笠,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而不一样的是,当月上枝头,万籁俱寂的夜晚降临时,战士们辛苦了一天,早早进入了梦香,可我们的朱德军长却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突出朱德军长“累”

    正是因为挑粮“险”“难”“累”,所以大家很心疼,于是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研读2(战士们后来又为什么不藏了?)

     ⑴同学们,看着我们的朱德军长执意要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你心疼吗?你想劝一劝我们的朱德军长吗?

    出示三句话:(让学生说)

朱德军长,路上太危险,你就(               )。

朱德军长,路上太难走,你就(               )。

朱德军长,挑粮太累了,你就(               )。

    但战士们的愿望没有实现,朱德军长又找来一根扁担,并且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至此之后,同志们再也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⑵从一开始的“藏”,到后来的“不藏”,充分表现了朱德军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和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⑶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把《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请阅读《朱德的扁担》等课外书。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七、说板书

    本教学板书是为了落实教学难点所服务的。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以 “藏” “不藏”为两条线索,以“险、难、累”为发展脉落。

 

朱德的扁担

险、难、累                            劝不成

                                 不藏

同甘共苦                               敬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