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统编课文二上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单元课文中有许多人物对话,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物语言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听课感受
统编课文二上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单元课文中有许多人物对话,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物语言:关注人物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体验,体会人物心情;通过分角色朗读进行比较和感悟。
这堂由小陆老师执教的《曹冲称象》,由游戏导入,引出“称”字入手,围绕“称”字展开教学,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教学时,出现了很多次文本再构,这种课文处理方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整堂课的文本再构有层次性、梯度性和针对性,符合儿童学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层深入,随文识字更有层次性
识字教学是低段的重点,如何将音形义三者结合,又不失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是低段教师应该思考并且追求达到的目标。执教生字时,陆老师巧妙将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有层次和针对地推进汉字教学。学生对字词本义到引申义的理解,简单含义到复杂含义的脱口而出,层层相扣,不停进行螺旋上升地学习,符合低段学生学习特点。
师:我把鱼给拿起来了,我就能感受到这条鱼的重量,这个字呀慢慢地演变,就变成了一个汉字,一起读——称。
后鼻韵母读得真好,再读一次。所以成最早的时候就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用手去拎一拎这个物体,感受一下它的重量,所以称最早的意思就是——称重(出示词语:称重)
小朋友们听课可太认真了,身板做得笔直,眼睛在发光,老师忍不住要称赞你们(出示词语:称赞)这里的“称”就是说赞美的话。
可是啊,我用手去拎一拎,只能大致地感受到这条鱼有多重,我想要准确地知道它的重量,你能给我介绍一个工具吗?
你给我介绍一个什么工具?
生:我给你介绍秤杆这个工具,它可以帮你帮你称一称。
师:太厉害了,你给我送了一条秤杆,我把它做成了一杆秤。
(出示一杆各部分都配备齐全的秤)
古时候,在技术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称东西,人们最常用的是——秤,这种秤叫——杆秤。
你看一看它的组成部分,告诉我它为什么叫“杆秤”呢?听你说。
生:因为它是杆状的。
师:它有一条很长很长的——秤杆(一起读),所以我们把这样的秤,成为“杆秤”。
(出示:一杆秤)齐读
放东西的地方,我们称为——秤盘(图上标注,出示词语:秤盘)
计算重量的东西,我们称为——秤砣(图上标注,出示词语:秤砣)
睁大眼睛,看老师开始称重啦。我把鱼放进秤盘,挪动秤砣,当秤杆平衡的时候,我就能称出这条鱼有多重。所以“秤”里面有一个什么字?——“平”表示平衡的意思。
今天,我们一上课就学了这两个字(PPT出示:秤 称)左边的读——秤,表示一个工具。右边的读——称,表示一个动作。
哎呀,粗心的老师,把课题里的一个字给丢了,(出示板贴:曹冲 象)。你看看我应该把哪个字填进去,为什么呢?请你说。
生:你应该把“称”给放进去,因为课文说的是曹冲称象。
师:这里的“称”就表示称重量。一起伸出右手,把这个重要的字,送进田字格。
在谈话中,引入本课两个易混生字,音形义三者学习都能兼顾到,而且还能够用简单的方法理解中并区分这两个字,对学生来说帮助很大,简单又不失内容。除了对易混字的学习,对单字的学习也很有针对性。
师:除了曹冲和曹操,课文里还有谁?请你说。
生:还有官员。
师:真棒,还有官员。(出示曹操带领曹冲和官员们看大象的图片)这次出行,曹操不仅带了官员,还带了一些其他的人,我们把他们统称为——随行人员。(出示词语:随行人员)
有负责牵出大象的,饲养大象的,我们称之为——饲养员(出示词语:饲养员)
课文里有还有一艘大船呢,在船上工作的人,我们称之为——船员(出示词语:船员)
“员”就表示有特殊身份的一类人。这些人,他们都藏在句子里呢!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文本再构时,不仅关注到了学生的整体差异,也做到了关注个体差异,然后用文本再构的方式分层次地选择相应的语言材料讲解,这样学生都能够理解所教内容,能够在文本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情景中体验课文表达的情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表达能力。
二、借助插图,朗读指导更有梯度性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语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时语文教学的支点和重点,但是对低段学生是一个难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句古语中就藏着理解课文的秘密。陆老师在讲“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时,先让学生看图片体会大象之大,然后再进行语文训练,学生一个个说出自己的感受,实际上就是加深对这句话理解的过程。看完图,然后说感受,最后读课文,回答的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这也是本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从图片理解,自然表达,到读好课文,一切水到渠成,朗读到位,教师无需多讲,只需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师:真棒!因为没有这么大的秤,可以称那么大的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头大象。
(出示课文中描写大象的语段,齐读)
师:是啊,我们的大象牵出来了。(出示:大象图片)
大象的( )( ),真像( )。
引导填写:
大象的(身子)(又高又大),真像(一堵墙)。
大象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挺大的。
大象的(腿)——(又粗又壮)真像(四根粗粗的柱子)。
因为柱子也是又粗又壮,所以把大象的腿比作了四根柱子。
我们来看,这个柱子,你看看它的组成部分,你猜猜古时候的柱子是用什么做的?请你说。
生:古时候的柱子用木头做的。
师追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它是木字旁。
师:古时候的柱子大多都是木头制成,用来支撑房子,所以是又粗又壮。大象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挺大的。
大象的(鼻子)——(又长又粗),真像(滑滑梯)。
师:真想在上面滑一滑,玩一玩呀。
大象的(耳朵)——(又扁又大),真像(一把大扇子)。
师:观察得太棒了,我们一起来把大象的大读出来。
(齐读课文中描写大象的语句“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我都仿佛看到了一头这么大的象。(出示词卡:这么大的象)谁来读。
生:这么大的象。
师点评:看大象都跑到我眼前了。请你读。
生:这么大的象。
师点评:真大呀,谁再来?请你读。
生:这么大的象。
师点评:真大,我都听到它咚咚的脚步声了。
师:我们一起读——这么大的象(齐读)
教学实践表明,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必将阻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文本再构时应关注内容的难易度,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入手,有意识地降低文本难度,但是也应该切记简单、机械、重复呈现,毫无挑战性地呈现文本,陆老师课堂上就很地避免了知识的简单重复出现。教材上的知识多是按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编排的,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并进行再构时应以由浅入深、以旧带新、新旧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排除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围绕“称”字,文脉理解有针对性
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时我们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结构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本是怎么构思的,这样就能将思维训练和文本理解结合在一起。从低年级便有意识训练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联结,也为今后学会如何架构作文有利。
在本堂课上,陆老师用一个问题“这篇课文里都先后称了什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梳理课文脉络,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对文章地深入研究,然后通过不断追问,学生很快理解了问什么称石头的原因。教师在文本再构时,做到了难易适度、内容丰富、语言准确,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低段开始学习文章结构。
文本再构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用成人和儿童思维不断切换,不停思考。当然,文本再构更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更好地贴近学生,也能让自己的教学富有创意,增加课堂内容的容量和深度。学生如果对学习材料感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动力,这样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中解读文本,再构文本,也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听课实录
语文味首先体现在字词方面。李老师的设计变化多,训练形式多样。其中,“称”和“秤”的字形和读音都很相似,孩子非常容易混淆。李老师通过带拼音读、去拼音读,以及出示“杆秤”的图片,了解“杆秤”的每一部位后,再次观察字形,古时候人们经常使用“秤”来称粮食,所以是“禾木旁”,有了“秤”,买卖就公平了,因此字的右边是个“平”字。李老师巧妙地运用这个方法让孩子牢牢地记住了字形。在多次强化训练中确保学生的识字效果。
再次,语文味还体现在句子与字词的训练都恰到好处。在学习第二段中,李老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象外形的词语,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通过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大象的“又高又大”。借此机会,李老师又适当进行拓展,“大象的耳朵像什么”“大象的腿像什么”,学生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于是李老师立刻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官员们看见这么大的象,有什么反应呢?”通过朗读,学生们准确地体会到“到底”这个词加上或去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整节课设计精密,教学扎实,加上李老师温润细腻的教态,真是一节好课。上课结束后,沈校长和季老师作了点评,让老师们有了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