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玲玲的画》是本单元围绕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的课文。讲的是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
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玲玲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玲玲的画》是本单元围绕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的课文。讲的是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4.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一)抓主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内容浅显。所以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语句,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
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如果让学生做动作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出示第一幅图,理解“端详”,体会“满意”。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1)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提醒学生理解 “想了想”,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理解“懒洋洋”并用它说话。
(2)小结:(出示句子)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理解 “坏事”、“好事”。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分角色朗读课文,换位思考,谈感受。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
2.最后出示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学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玲玲的画》是一篇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我们更应该本着“解放学生”的理念,以玲玲的情感变化为主要线索,以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中蕴含的道理为突破口,揭示课文主题。因此,本设计让学生随着课文内容不断深入理解,自悟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课件的帮助和教师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个性化朗读和分角色朗读。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同时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将课文中爸爸说的话做成相关的课件;准备三幅与课文前后内容相符的画。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至少读三遍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导入:学校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一位小姑娘要去参加,她的名字叫“玲玲”。(板书“玲玲”)谁来亲切地叫她一声?
2.识字:“玲”是形声字,右边“命令”的“令”表示字音,要读准后鼻音。左边是王字旁,表示字义。王字旁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的、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这里指人的名字。
3.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玲玲有关,(补全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4.过渡:玲玲的画怎么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玲玲的画》,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形声字形旁表义,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学习“玲”的字形,理解“玲”的意思,让学生记忆深刻,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故事的主人公玲玲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还要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1)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并准备全班交流。
3.教师课件出示生字,检查读文识字的效果。
(1)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其他学生适时补充。明确“幅”的读音是fú。
(2)引导学生归纳,可以采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的生字有:玲、详、幅、评、催、啪、脏、懒、糟。注意组词区分“催——崔”“幅——副”。
“并”和“肯”可以用口诀记忆:并——“倒八开”;肯——“上止下月”。
(3)开火车给生字口头组词。
(4)开火车读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再读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指读。
2.学生试读。
3.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名读,齐读,分男女同学读,读准生字的读音。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图片要注意指导学生重读“得意地”“端详”“就要”“啪”“掉”“伤心地”,突出玲玲情感的变化。
4.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交流结果: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课文内容。
图片引导学生明确这是写事类文章总结内容的好方法。
6.推荐组员在全班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从初读读准、读通到再读读顺,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难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在看似简单的教学流程中,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分析课文、懂得道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观察,分类识记
1.出示生字:画、幅、评、奖、纸、报、另、及、拿、并。
(1)学生齐读生字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以及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生字的结构分类观察和识记:
①上下结构的字:奖、另、拿、并。
②左右结构的字:幅、评、纸、报。
③半包围结构的字:画。
④独体字:及。
2.教师范写,边范写边指导。
(1)“奖”笔画较多,书写时把上下两个部分都写得扁一些,“大”字出头部分要稍短。
(2)写“纸”要注意,左窄右宽,结构要紧凑。
(3)“画”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上面的长横,然后写中间的“田”字,最后用“图片”围住。
3.学生练习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找出有特点的学生准备进行展示评价。
4.评价书写,找出优缺点,二次练写,强调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认真观看教师的范写过程,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五、趣味游戏,巩固识字
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字,并能口头组词。)
2.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学习体验,为长久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习,导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不过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要先考考大家,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课件出示生字)指读、比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第二关:读文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两个人物?
第三关:举办朗读课文擂台赛。
2.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连闯了三关,现在就让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复习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办朗读擂台赛更是低年级孩子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情绪饱满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一)读第1~3自然段,悟高兴之情。
1.指生读,引导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读懂了什么?
2.(1)教师板书“得意地端详”,引导学生思考:“端详”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找近义词法”理解“端详”。 图片
(2)指名表演“端详”这个动作。
3.(1)课件出示:“得意地端详”“得意地看”,引导学生比较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感悟两个词语的区别,知道“端详”表示看得更认真,欣赏的时间更长。
(3)练习用“端详”说句话。
4.启发想象:如果是你,画了自己满意的画,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玲玲的心情。
6.师生共同点评。
(二)表演读第4自然段,悟难过之情。
1.出示第4自然段,指学生读,引导其他同学思考:当玲玲正得意洋洋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发生了什么事?
2.指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不小心、弄脏。
3.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辛苦一晚上画出的得意之作变成这样,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
4.文中的玲玲面对此时的突发事件是怎么做的?
5.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伤心地哭。
6.引导学生思考:你想怎么安慰玲玲?
图片此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说话,还要教会学生关心他人。
(三)读第5~8自然段,展开辩论,悟满意之情。
1.指名读描写玲玲“又笑了”的句子,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2.出示两幅画:图1为弄脏了的画,图2为画上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说一说:玲玲为什么又笑了?(找出第7自然段的内容读一读)
3.引导学生思考:爸爸的主意好吗?好在哪儿呢?
4.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动脑筋改画——更好。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画什么?
6.出示三幅画:第一幅是玲玲一开始画的没有小花狗的画;第二幅是弄脏了的画;第三幅是添上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交流:你更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7.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明明是一件令人伤心的坏事,怎么变成好事了呢?
(四)读第9自然段,感悟道理。
1.课件出示爸爸说的话,在小组中讨论:读懂了什么?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指名答,教师相机板书:动脑筋想办法,坏事变成好事。
3.教师扮演爸爸说这段话,学生扮演玲玲,表达此时最想说的话,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指导背诵爸爸说的话。
5.仿照“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用“只要……就……”写句子。
(五)分角色表演读全文,深化体验。
1.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2.指生分角色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和语调。
3.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按角色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紧紧围绕玲玲的情感变化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读中表演,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关心人物心情。爸爸简短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让学生品读爸爸的话,使学生能够在品读中理解句子蕴含的道理,从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课件的适时展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巩固生字词。
2.出示会认字,开火车口头组词。
3.出示会写字,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间架结构。
4.重点指导:(1)“报”的笔顺是:图片。(2)“及”的第一笔是“丿”。(3)“拿”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扁一些,“手”的第一笔撇写在横中线上。
5.学生练写。
6.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详细指导,既能帮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有方法地识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同学们,原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现在就请大家分组,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把下面的问题变成好事情。
课件出示:
(1)小女孩摔了跤,裙子破了。
(2)妈妈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可是还能穿。
2.引导交流,妥善解决。
(1)在破的地方补上一朵小花。
(2)在裤腿下面加一道宽边又能多穿一年,很节约。
3.拓展延伸: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玲玲这样坏事变好事的情况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处理的?同桌交流后和大家分享。
4.小结: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逐渐养成爱动脑的习惯,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发。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下,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自己的语言中,轻松实现了文本语言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