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认识“封、削、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生字,理解“信、削、朝、冷清”等字词的意思。
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封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削、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生字,理解“信、削、朝、冷清”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现露西对爸爸的思念。
3.对比阅读两封信,感受妈妈和露西对爸爸的理解和关爱,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尝试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和妈妈写一封回信,体会家人之间美好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汉字“信”,出示“信”的古字形,理解“信”就是人说的话。相机组词:书信、口信、信息。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给他人写信的经历?为什么要写信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
2. 有一个叫露西的小朋友也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怎样的信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板书课题:一封信)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导入,先出示“信”的古字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字义,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促使其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
二、理解字词读通信
1.露西给谁写信?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露西为什么要给爸爸写信?
2.指名学生用“因为……所以……”说清楚原因。相机教学“今”,出示图文资料理解“今”的意思:上半部分口向下,中间有铃形。古人用铃响声表示“现在,此时”。因此“今”就是现在、此时的意思。“今天”就是现在这一天的意思。拓展理解词语“今年”“古今”。
3.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在信中露西分别写了什么呢?
4. 检查课文朗读。
(1) 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相机教学生字词。
①指导学生辨别多音字“朝”的读音,理解“朝(cháo)”就是“向”的意思。学习“朝(zhāo)”的读音并组词:朝阳、朝霞。
②结合图片理解“削”的意思,根据字义记忆字形,正确书写。组词:削苹果、削铅笔。
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认识“锅”,组词:火锅、铁锅。根据意思记忆偏旁。
④结合实物认识“圆珠笔”:因笔尖是圆形的小钢珠而得名,小钢珠和笔杆内的墨水管相连,转动的时候带上墨水完成书写。
教学生字“圆”,出示“圆”的古字形,它是一个形声字,里面的“员”是它的意思,表示俯视鼎,看到鼎口是圆形的。所以这个“圆”表示圆形。指导学生和“公园”的“园”区分。“圆”是全包围结构,里面的部分要写得紧凑。
教学生字“笔”:古时候毛笔笔杆都是由竹子制成,因此“笔”是竹字头。
(2)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相机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刮胡子”,联系“削”来记忆:由立刀旁组成的汉字大部分都与尖锐的器具及使用这些器具的动作有关。拓展:割、刺、剑。
②教学生字“修”。“修”是形声字,“彡”表示它的意思,古时候指的是用来装饰的羽毛,所以它的本义是“装饰,使一件物品变得完美”,在文中指将物品恢复完好。
③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冷清”的意思。出示填空:爸爸不在家,没人……,没有……,也没有…… 。
预设:爸爸不在家,没人逗露西玩 ,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热闹的团聚。这种人很少、很冷落、很安静的场面就叫作“冷清”。它的反义词是“热闹”。
(3) 开火车读第4~14自然段,提醒学生读准多音字“重”和“结”,读准“影”字的后鼻音。
5. 说说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
指名交流,师小结:露西一共写了两次信。文章的第1~3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一封信;第7~14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二封信;中间第4~6自然段写的是露西觉得第一封信写得不好,又和妈妈一起写第二封信。
(设计意图:运用出示汉字古字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使汉字的学习更扎实,更有趣。)
三、對比内容读懂信
1.露西在写第一封信之前,还做了什么呢?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觉得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要点:从“早早”“打开空调”“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理解和感受露西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2.对比阅读两封信。
(1)默读课文第3~14自然段,将第一封信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来,第二封信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通过对比阅读,你感受到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3. 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两封信。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体会露西的心情,用低沉的语调、难过的语气表现第一封信的内容,用高昂的语调、快乐的语气表现第二封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封信的内容,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两封信中露西心情的不同,也更能感受到露西的懂事、坚强,为下一环节体会家人间的浓浓亲情做好铺垫。)
四、 体会情感写回信
1. 你觉得露西的爸爸收到两封不同的信分别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 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呢?为什么?
3. 体会亲情,仿写回信。
(1) 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感动,如果你是露西的爸爸,看到这封信,也想让露西和妈妈放心,你会写一封怎样的回信呢?请你仿照露西写的第二封信的句式,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写一封回信吧。
(2) 出示句式填空:
亲爱的露西:
看到你的信,知道你和妈妈生活得很好,爸爸很开心。我在这里…… 。这里的风景不错,有 ……,有……,还有……。我在这里吃得也很好,……,住得 ……,我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很快我们就可以见面了。
(3)指导学生完成回信。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谈对两封信内容的认识,更能体会到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在此基础上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以爸爸的口吻写一封回信,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更深刻、更具体了。)
五、指导书写,拓展阅读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指名读。
2.指导书写:“封”“今”“电”。封:左右结构,左边第二横最长,左边最后一笔要往上提。今: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点在中心线。电:独体字,“日”字写宽扁,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转弯要圆润。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ónɡ,另一个读音是zhò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图片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图片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