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六年级 正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评课稿

时间:2018-10-25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六年级语文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听课稿,分享别饿坏了那匹马听课感受和记录别饿坏了那匹马评课稿第一篇:《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一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听课稿,分享别饿坏了那匹马听课感受和记录

别饿坏了那匹马评课稿第一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一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善良宽厚的品质,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马老师执教的本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1、层次清晰,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文中分别几次出现?划一划,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再通过品读重点句段,让学生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受到感情熏陶;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法,学习作者的写法。而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师在教学的小结语到位并注重学法的指导。比如“带着思考去读书才能有收获。”“学会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些小结语就是方法的指导。3、体会情感层层递进。在品读完重点句段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看到的仅仅是马草吗?他还看到了什么?”这个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其实是引导学生将自读自悟后的感受和情感进行升华,将浅显的学文体会深度化延展化。

当然在本次教学结束后,有几点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1、语文课堂到底教给孩子什么?是读懂一则语文故事还是教会一种语文方法?

2、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到底应该以何种语文形式来进行学习?

就本节课而言,学生读懂了故事,读懂了故事背后的情感,但是学会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和运用。

具体来说有两个地方的处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呈现:

1、“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教学中,教师是通过下列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青年心理活动的。“为什么一愣?”“眼睛一亮”他当时心里在想什么?“青年为什么急了?”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过于指向于内容的理解。那么此处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能反映青年的心理活动和变化?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什么?品读词语后,教师就可以小结表达方法:神态词和动作词的准确运用,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来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这个句子里有很多标点符号的运用,教学中教师提到了一下,但是没有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我们知道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体会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特别在学生习作中可重点指导巧用标点表达情感。所以这里,教师可以重点让学生理解一处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人物心理活动,比如“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来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这个感叹号表现作者完全没有想到,所有的马草都在这里,因为并没有那匹马,所以整整一堆都已经枯蔫焦黄了!这个情景对于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震惊!品读标点后,教师再小结表达方法: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也可以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这两个部分如果这样处理,那么后面教师就不用再在课文学完之后,再来学习课文的写法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节省了时间。

总之,一节语文课,我们思考更多的应该是,到底应该用何种语文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总是形式与方法,重于内容与情感。

 

别饿坏了那匹马评课稿第二篇: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让我们一起认识这篇文章(读题)。

  课前同学们肯定已经看过文章了,你觉得这课题有什么特点?(引用了人物的语言)你的眼睛很敏锐.

  二、教学新授

  (一)初读课文,分辨真伪

  1、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句怎样的话,理由是什么,可在文中去找出。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先将课文读通顺了,然后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认真”。

  生字新词是我们学习课文的交通障碍,谁能排除万难,

  检查词语:流连忘返、身无分文、溜之大吉、攥着(就是紧紧握着)、茫然、枯蔫、奔向(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哪里直接就告诉我们这是谎言?

  ①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说你的理解。你能从字里行间去理解,不错。

  枯蔫焦黄意味着什么?(时间很长)

  有多长?(从卖马草的那天起)

  你们的一双慧眼发现这是一句假话。把你的发现再读给大家听。刚才谁也发现了这句,好,再把事实告诉大家,读。

  ②“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把你发现的蛛丝马迹说给大家听。你把你的目光锁定在了词上,很会抓重点。

  轻声地跟我说一说,读。

  原来这匹马是残疾青年所编造出来的,那是他的谎言。

  (二)深入课文,研究细节

  其实在文章里,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感受到那说谎的痕迹,让我们再次地走入文中去寻找。

  1、编造谎言

  ⑴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从茫然的眼睛,我知道姑娘是很不明白,家里明明没有马,为什么哥哥这么说,还要买他的马草。)把你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你读懂了姑娘的眼神。

  你很会读书,已经明白了哥哥的用意。那就把他的用意读出来吧。

  ⑵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我进去了只会看到一堆枯黄的马草,却看不到那匹马,这样,他的谎言就戳穿了)

  你真会分析,说到哥哥的心坎里了。用你的理解来读读。读书就得像他那样投入。

  ⑶“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你觉得当时他会怎么说这句话,再读一读。说你的理解。

  刚才用行动阻止不了我,现在居然用语言来恐吓我了。

  2、剖析原因

  同学们,他家明明没马,那为什么要说有马呢?为什么要帮我?

  从哪看出我酷爱看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

  a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

  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就是。而且这样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是惟一的,就是那个小书摊。

  一个惟一,一个流连忘返道出了我的酷爱读书

  爱读书的你----读。流连忘返读得特别精彩,老师看到了你在那里驻足停留的身影了。

  b偷偷地看上几眼,也能过过书瘾,十足的书虫。

  c攥着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你已经基本理解了,谁还有补充?

  珍惜这钱,就是珍惜看书的机会。

  请你读一下,将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匆忙奔向书摊的身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d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

  让我们听听你的理由。你说出了我的心声,更是你的心声。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面对知识我是如饥似渴,我面对书就像饥饿的人面对面包一样,我实在是饿啊。

  这一切青年都看在眼里,于是就有了这个谎言。

  3、真相大白

  ⑴识破谎言,心存怨恨

  我们是旁观者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可当时的我并没有明白青年的心,只想卖出自己的马草,只记挂着那匹马。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再来读这段话。同学们,当我提着马草走进后院之前,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面?

  当时我是什么心情?

  可事实呢?

  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不断的在我眼前放大、放大,我不禁自问:读

  我环顾四周开始寻找:读

  我在院子里到处寻找:读

  我发疯似的跑遍每个角落寻找:读

  ⑵回顾往事,心存感激

  哪里出问题了,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我停下寻找的脚步,细细回想

  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幕幕的往事。此时此刻,我看见了……

  (看见了眼神)出示句子,你读,此时我明白了,

  ……此时我明白了

  (三)真情补白,情感升华

  这时,我全明白了,我到底明白了什么?写下来。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突然之间我明白了。

  你明白了青年的良苦用心。此时的你是激动万分。你是个会感恩的人。你被这样一位青年感动了,是吗?

  此时的我是心潮澎湃,我扭头冲了出来。于是在我们眼前展现出这动人的场面:读

  所有的感动汇成了一句话,深埋心里没有说出来,现在请你帮我大声说出来吧!

  谢谢你,叔叔!(出现几个叹号)

  三、蕴意提升

  走进文章,走进内心,再回到课题,现在你是否对它有了更深的体会。读

  (让我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希望我能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你真的很会读书。你理解的非常透彻。什么叫知音啊,你就是青年的知音。这是青年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

  《别饿坏了那匹马》那是一个谎言,但却是一个善意、美丽的谎言!

  四、课外拓展

  善意的谎言有时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话题。在课的尾声,老师向你们推荐几篇同类型的文章:《天使的吻痕》、《最后一片叶子》、《妈妈爱吃鱼头》、《善意的谎言》、《高贵的施舍》……有心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