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稿,分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和记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第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 教室里出奇的宁静,一位女孩儿动情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稿,分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第一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
教室里出奇的宁静,一位女孩儿动情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万国殡仪馆,带到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吊唁厅里。“想到伯父就要离开我们了,我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的落下来”,女孩儿哽咽了,听课的老师把头低的很低很低,几位女教师眼圈发红,使劲咽着唾沫,抑制内心的伤痛。这是我们学校星光大道推新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现场。师生们被刘老师投入的解读感染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最后一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中间的四件事都是具体说明原因的,采用了并列的构文方式。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这一课作为了解鲁迅单元的重锤之作,编者的目的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刘老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内涵。刘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并能将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大胆引入,作为课内外结合,文里文外相互解读,铺成渲染,让机统一。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又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整堂课,觉得课上得很精致。具体体现在:
1、提纲挈领,一咏三叹。把三件事的学习感悟都通过回读“想到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水就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不但让我们感受到周晔失去伯父之痛,更让我们在回读中感受到伯父精神的伟大,渗透了选材为了表达感情需要的作文意识。
2.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剪裁,将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精巧衔接,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佐证鲁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在相互补充,相互解读中丰实了学生的感悟,增加了阅读量,有效的突破了文章的主题。
3.三维目标同步推进,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兼顾能力训练。比如:课堂实践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方法,比如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文章的构文方式等无不穿插的巧妙自然,有效的发挥了课文无非是个列子,将读写有机有效结合进行到底。
4.课堂安排疏密有致,详略得当。救助车夫”浓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两个点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刘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脑海中,学生集中到“半跪”,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然讲到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再说刘老师对女佣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样易张易驰,舒展自如。
我本人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但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大家交流。
1.由于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把所有的预设以及应对方法,还有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在上课时,一味想着自己的教案,想着这个环节过去该是哪个环节?因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来,也就不能即时发现学生回答当中的有用之处进行有效的牵引,从而推进教学设计的进行。
2.课堂语言再自然些,简洁些,处理好口语和书面语。
3.动情和动心的问题。情动而词发。古人是这样认为的。关键是情动要有助于对文的理解,能看出文章里外的更多东西,关键是能站在作者的角度,象作者那样被感动,象作者那样的感悟和感受。课堂中对于“谈水浒传”的理解,不论是方法的渗透还是资料的引入,都让同是孩子的学生们感同身受,读文中的情感表达,也让听课的老师受到感染,我都看到王海燕老师使劲的咽了一下唾沫,强忍着泪水不要流出。可是在后面救助车夫的解读中,已经蓄纳的感情确乎浮起来了,淡了。课后我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在铺陈和渲染中缺少浪潮涌动的起伏跌宕。刘老师本人也说,当她被感动的时候她就有些哽咽,为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老师把自己的感情压住了,同时也把孩子的情感压回去了。继而孩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都会被已经定的基调:“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却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而圈住、而左右。
4.个别朗读的非常精彩,集体读文缺少节奏感。对语言的品味和朗读表现火候还不够。象两个“再也”“一滴一滴”,学生不能把自己已经体会到得伤痛通过字词重音的把握而表现出来,让情文共振。不能在三次回扣中体现朗读理解的层次性。
本堂课教学设计是刘老师主笔,我参与修改,张晓红老师课堂监督中定了版的。刘老师这一课引发的思考恰好就是目前我们六年级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知不足而后改之。我相信在我们抛砖的实践中会引的玉般的教学呈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第二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听了黄老师和孩子们上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首先他们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黄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黄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黄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黄老师在学生感悟第一段后问:鲁迅是谁?你了解吗?学生说完,教师趁着补充介绍鲁迅,重点介绍了鲁迅的文学作品。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黄老师总结时还激励孩子们课外去读鲁迅的作品。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黄老师在教学“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失声痛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也会失声痛哭?”学生说:亲人去世时……被爸妈批评时……内心有委屈时等等,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而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黄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没有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失声痛哭”,然后谈感悟,带着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读读这个单元的学习提示,向单元提示学习读书方法,使学生读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要怎么去读。这样做,对高年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能按照方法读、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时,学生说:我从“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一句话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生前很受人爱戴。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该生回答后老师又说:有些同学把这些词画出来,真好!这一处,教师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4、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鲁迅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最后是拓展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清晰深刻。
还表现在课堂面向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黄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