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六年级 正文

有的人评课稿

时间:2018-10-27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听课稿,分享有的人听课感受和记录有的人评课稿第一篇:《有的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较为重要的一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听课稿,分享有的人听课感受和记录

有的人评课稿第一篇:

《有的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较为重要的一个诗歌篇目。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诗歌教学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激情和韵味,而变得苍白和枯燥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悟、点评。其中朗读尤其重要。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顿悟开窍,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课标提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视学生为“物”,用冷峻无情的语言之刀,肢解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文,有心无意地奉送知识给学生,听凭其自然“悟得”,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之火,燃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去探求并获取知识,育成能力,并付诸实践。

   教研室曾对200节公开课做了一个统计调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读,在时间上予以保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由实践中获得体验。目前南师大附属中学就提出,语文课上保证读书时间为一堂课的60%

   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机械,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显然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决定这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并且应该保证50%的课堂时间用以朗读。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目标制定为: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并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为:对比的写法。2.诗中的哲理性议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导入:

   本来设计以介绍作者导入,后来觉得略嫌平淡。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临时改为郁达夫写的《悼鲁迅》导入。并故意不说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他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然后提问:悼念的伟人是谁?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关键是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的中对鲁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再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中的感情倾向。之后学生齐读。提出思考题:1、把《有的人》前四节中八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2.以上这八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3.这两种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 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 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这三个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

   学生齐读最后三节。提出思考题: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能很快反应:不行。后三节是写这两种人的结局。正以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歌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点句的意思:

   谁愿意做野草?你怎麽知道?他为什麽愿意做野草?

   鲁迅愿意做野草。从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含义是什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却,被人民唾弃。“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的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鲁迅)

   思考: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麽道理?

   学生总结:热爱人民的人流芳百世 ,鱼肉人民的人遗臭万年。

   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提问:如果让你来读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达语气?提示:每小节上两句和下两句之间形成怎样的特点?

   学生马上反应:对比。前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认为对前一种人,要表达出对他的憎恨和鄙视,后一种人,就是像鲁迅那样的人,应表达出崇敬、热爱。

   再问,从副标题来看,本诗的写作目的在于赞颂还是在于批判。

   学生明确:是赞颂。所以朗读时赞颂之情应更显著。

   这样,我就以此为要求让学生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每一人读完请其他同学评点。要求做到:1、每一节诗都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两个方面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得时候,要有明显的语气差别。2、读出反复的修辞所形成的磅礴的气势。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能在朗读和听读中掌握诗歌的特点:

一、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和反复。对比使两者形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节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二、学生知道了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到诗歌形象的鲜明,领会到诗人强烈的爱憎,了解了诗歌的主题。

   评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和体悟,能准确到位地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得更到位。最后,教师评点,再次范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已不在刚开始的层面上。很动情地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作总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阶级,深刻地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动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只被唾弃,而是遗臭万年。

   最后做一点延伸阅读《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过你读过的鲁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对鲁发表一点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评论他做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评点。

   布置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点研究性学习,写成一篇小论文。

 
 
有的人评课稿第二篇:
《有的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中国当代新诗四首,它们是《有的人》、《悼念一棵》、《星星变奏曲》、《雨说》。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教材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
  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
  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三学生已经在第三册学习过诗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法,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教师导语: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语的教学设计>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设计>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教师适当点拨,补充。精华处)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