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六年级 正文

六年级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时间:2023-02-04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六年级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本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反复吟诵本诗,达到当堂背诵。3.结合声韵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情感。4.积累意象典故,明确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六年级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本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吟诵本诗,达到当堂背诵。
 
3.结合声韵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积累意象典故,明确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中秋节导入
 
你说我说话中秋
 
教师语: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呢?
 
(学生交流传说故事,此环节重点是可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励其多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明确: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等。
 
2.中秋节的日期。
 
教师语:说了这么多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那么中秋节是哪一天呢?
 
明确:农历八月十五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中秋节的诗篇《十五夜望月》。
 
二、初吟古诗,整体感知。
 
1.听一听:哪一个字的读音你有异议?
 
明确:思,读sì,心绪,愁思的意思。
 
教师补充:秋思:乐府琴曲名,这里应当还有感秋之情思。此处的思当文读为“sì”。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中收录《秋思》九首。原诗另有题注为“时会琴客”。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古汉语字典》明确“思”字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积累一字多义,可以回顾《采薇》里的今我来思的思,助词,无义。)
 
2.自主读诵
 
结合吟诵符号谱,自主读诵。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反复读诵吟咏,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
 
3.思考:符号谱上的题目和课本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符号谱上的题目多了四个字“寄杜郎中”。
 
4.题解: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十五夜,当是中秋之夜,望月,观看月亮。有思乡怀人之感。
 
教师语:传统中国社会,秋收之后的中秋节是一家人的团圆之日,也是唯一凸显团圆主题的节日,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之中最圆的一次满月,故而古人十分重视中秋节。漂泊在外的文人们,往往在离乡之后再不能与家人于中秋之夜团聚,故而中秋之夜、之月便多成为古代文人表达思乡怀归、怀人的重要题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据题可知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望月有感,进而作此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