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三年级 正文

父亲树林和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时间:2022-11-14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学习活动五:写一写,父亲究竟像什么。老师请学生来形容一下文中的“父亲”究竟像什么,那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眼前,呼应课文的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回到“父亲、树林和鸟”的主题,回到人和自然的人文主题。

 父亲林和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基于教材 因文而教 为了学生
 
薛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共有五个板块,简单清晰又层层推进。教学方式以读为主,在语境中不断引导学生往文字的深处走。而学生则饶有兴趣地读着、发现着,在不知不觉中循着作者创作的思路,从课文的内容、语言的形式,渐渐读出了“父亲”的形象,以及“父亲”那颗爱鸟、忧鸟的心。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教学一气呵成,简单又深刻,薛老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细读每个板块的学习活动,我们能发现“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学习活动一:读一读,感受语言的形象。这个板块的学习是从读课题开始的,老师问“课文里写了怎样的父亲?怎样的树林?怎样的鸟?”一下就把课题与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联系起来,把“父亲”“树林”和“鸟”的形象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快速带到文字中,这符合散文要往“这一篇”中走的阅读需要。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同样形式简单、层次清晰,抓住课后练习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先出示句子的主干,再逐步带入加点词,反复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加点词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形象——“树林”是幽深的、雾蒙蒙的看不清;“父亲”像一棵树一样兀立着,但又不是傻呆呆地立着,而是凝神静气;“鸟”是快乐的……读着、读着,学生对课文中的环境与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感受到了文章这样用词的好处。看似简单的读题目,读相关语句的背后是对散文阅读方式的遵循,是对儿童语言能力训练的重视。
 
学习活动二: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内容。这个板块的学习是为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于本课,学生能找到主要人物、地点、时间,但具体事情不容易概括清楚。老师就用给句子填空的方式帮学生搭建了支架。细看这两个句子“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干什么?)”“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什么?)”借助第一句中的留白,老师引导学生的回答从一个词到完整的一句话到生动的表达,学生的思考从“走过”到“找鸟”到终于发现,原来在那个春天的黎明,“父亲”是带着“我”来“听鸟歌唱”的。读出了“听鸟唱歌”才真的读出了“父亲”的生活情趣,读出了本课的情绪基调。
 
学习活动三:读一读,想象对话的情景。这个板块的学习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读,但不是简单通读,而是巧妙地将“父亲”的话与“我”的反应分三次对比朗读。作者牛汉是作家也是诗人,细读课文会发现,课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课文中“父亲”说的话往往不是一句就是一段,颇有些诗的味道。这样的文本特点决定了朗读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第一次读是男女生分角色情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文字本身创设的语境走进那个春天的黎明,初步感受“父亲”和“我”在做什么。
 
第二次读,老师用趣的语言巧妙点拨:“父亲说——”“‘我’看到了吗?”“‘我’闻到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父亲”和“我”的不同,原来“父亲”看到的“我”并没有看到,“父亲”闻到的“我”并没有闻到,学生就在这样的对比反差中读出了“有趣”。“有趣”是作者藏在这段文字中生活的情趣,体会到这样的情趣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鸟的爱,对大自然的爱。
 
最妙的是第三次读,老师出示“父亲”为“我”解释为什么有鸟的四段话,并出人意料地在旁边写了一个语气词“哦”,简单的一个“哦”,却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暗示,学生自然地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我”,并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父亲”的话。这一声“哦”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年龄,带着他们走进文中的树林,听懂了“父亲”的话。学习中没有对“父亲”人物形象的理性讨论,却处处都在感受着“父亲”的形象。看似简单的朗读,实则是教学建立在对文本表达特点的准确分析上,引导学生循着作者创作散文的思路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习活动四:辩一辩,父亲是不是猎人。这里的“辩”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通过两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字里行间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第一次“辩”,老师问“父亲像猎人吗?”学生真的像“猎人”一样探寻文字中的秘密,通过主动“玩味”语言,在早已读熟的语段中换一个角度认识“父亲”。就在学生惊叹“父亲”对鸟的熟悉程度简直跟猎人一样时。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从哪里看出父亲其实不是猎人?”依然是读“父亲”说的话,通过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用“歌唱”来表达鸟的叫声,“父亲”用“深深地”“舒畅地”来形容鸟的呼吸,“父亲”的话里充满了对鸟的爱,这是诗人的语言不是猎人的语言。这是教学中最出人意料的精彩“反转”,从“猎人”到“诗人”,教学聚焦的始终是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真正落实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
 
学习活动五:写一写,父亲究竟像什么。老师请学生来形容一下文中的“父亲”究竟像什么,那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眼前,呼应课文的第一句话“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回到“父亲、树林和鸟”的主题,回到人和自然的人文主题。
 
课上到此处,我们发现薛老师这堂课首先做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读出了文中“父亲”诗人般的生活情趣和作者如诗般的语言表达风格,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像“猎人”,“父亲”是“诗人”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薛老师始终遵循着散文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不断往文本的语言中走,往故事的情境中走,往人物的内心里走,要让学生学起来“有意思”。站在儿童的立场,薛老师在理解课后题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将课后题适度分解,巧妙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中,上出了一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