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听课稿,分享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听课感受和记录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评课稿第一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听课稿,分享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听课感受和记录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评课稿第一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相关链接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评课稿第二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八课的学习内容。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本文的主题是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既承接了上节课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内容,又紧扣了“观察和发现”这单元一主题。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㈡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特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⒊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㈢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⒈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⒉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与本文相关的地理知识储备不足。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造力强,出现了抽象思维,但还是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这都是我本节课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所以我借助了世界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㈠说教法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而老师最重要的是贵在得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引导法和朗读体会法来教学。
㈡说学法
在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我确定如下具体学法:“读读、想想、划划、议议”。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心情等多种途径,积累语言,体味作品的精神美。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分别是:
㈠导入环节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该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用心来学习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板书课题,齐读)
㈡新授环节
⒈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⒉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自学要求之一
①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②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指读)
③请同学们看“大陆漂移”(板书: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我出示相关的资料介绍。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一个假说,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海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在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地貌。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④引导同学们观察,当中有“静谧”“宁静”都表示静。抓住“静” ,引导同学们在积累本上积累更多的词语。
寂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齐读)
⑵检查自学要求之二
①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②介绍魏格纳的资料(板书: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⒋以读带讲
⑴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在观察地图的时候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至4自然段,并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一句,提出问题:
①“这两个地方”指哪两个地方?
②“吻合”什么意思?
③我们看地图和地球仪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④“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问题讨论总结后引导学生体会魏格纳惊喜的心情,自由练习这句话,把惊喜的心情读出来。(范读、个别读)
⑵同学们有过惊喜的感受吗,惊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那么文中魏格纳有了惊人的发现之后的惊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⑶小组讨论汇报: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他靠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①仔细观察(板书)。‘’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②敢于思考(板书)。“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③反复求证(板书)。“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也曾有人提起过,虽然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但是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的精神支持着他踏上求证之旅。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表现了魏格纳求证的艰辛,也表明了魏格纳求证的决心。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㈢巩固环节
请同学们回答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总结时对应板书做出强调,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㈣结课环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㈤拓展延伸环节
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②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小故事,积累在作文素材本上。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两者任选其一做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指板书说)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上板书: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 仔细观察 大陆漂移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