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四年级 正文

古诗两首评课稿听课记录

时间:2018-10-15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听课稿,分享古诗两首听课感受和记录古诗两首评课稿第一篇:《古诗两首》评课稿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听课稿,分享古诗两首听课感受和记录

古诗两首评课稿第一篇: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古诗两首评课稿第二篇: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注公众号:四年级学习  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学习资料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