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四年级 正文

四年级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优缺点

时间:2023-02-01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四年级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优缺点今天讲解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意脉,学生很是费解,并不能像《琥珀》一文学习流畅,让我反思教学点是否正确。《琥珀》是以最后一段的“推测”为原点,追根溯源,进行非常完整的文艺性想象,整篇文章是以时间轴为叙述线,形象且合理的描绘了

 四年级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优缺点

 
今天讲解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意脉,学生很是费解,并不能像《琥珀》一文学习流畅,让我反思教学点是否正确。
 
《琥珀》是以最后一段的“推测”为原点,追根溯源,进行非常完整的文艺性想象,整篇文章是以时间轴为叙述线,形象且合理的描绘了不同时期的动图。而《飞向蓝天的恐龙》则没有一看即明的叙述线索,在我看来,整篇文章是以开—合与开—开的形式进行结构的搭建。
 
何以如此说呢?我们不妨从两个句子来看。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我暂且标为句①;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我暂且标为句②。
 
 我们可以从句意明白,句①是合,句②是开。其中“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指代前文—“这一假说”,这里的“合”是指我国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证实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一假说;而“开”指的是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这一疑问,并没有化石证据给予坐实,无法得到验证,所以说科学家们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请注意,这两个句子里的两个词语或短语非常重要,它们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即“点睛之笔”和“全面揭示”。点睛之笔,点的是什么?全面揭示,揭示的到底是什么?这里,我们有必要从词意入手,“点睛之笔”的近义词为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神来之笔,是对未完成事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组合,有了它,残缺变得完整,也更传神。而“全面揭示”虽也是闭合,是完整的最终呈现,但前面有“希望”两字,句意就刚好相反,即指目前还是部分揭示,对这一历史进程不完全掌握,其中“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至今仍是一个谜,是个未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章的叙述结构是2-2-1形式,第一段提出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第二段在发现—猜测—证实的循环中印证第一段结论,组成第一个闭合。我们来看第二段的动词链:注意—研究—提出假说—找化石证据—发现有羽毛的化石,这是一组完整的逻辑关系,它们完成了从猜测到证实的第一个有限循环,而以“点睛之笔”作一小结,也就是说前两段是为了说明科学家们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而通过考古发现,最终证实了鸟类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里我们可以自信的把句中的“很可能”去掉了。与之相反,第3、4段由中心问题引领——“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而第4段中的“可能”、“推测”两词,再次体现了科普说明文语言多的准确性,这个我稍后会讨论。到底恐龙是如何演化,如何飞向蓝天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化石证据,只能是做枝到天空的滑翔再到主动飞行,或者是奔跑中学会飞翔的推测。这里的话语滑向了多种可能性,即到底是哪一种情况下飞向蓝天,不得而知,我们人类都无法证实,如此,就成为了开—开的结构形式,话语并没有最终形成闭合,而成为猜测—猜测这一逻辑循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