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四年级 正文

千年梦圆在今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时间:2023-02-20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千年梦圆在今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导语: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

 千年梦圆在今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导语: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1)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乘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的隧道,跨越历史的长河,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1)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射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仰望蓝天。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2)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即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开始启动,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试验。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读准字音:
 
“施”是翘舌音,读作“shī”;“懈”读“xiè”,不要读成“jiě”。
 
◆多音字:
 
cháo朝代                     chuán传说           
 
zhāo今朝传                   zhuàn传记           
 
◆形近字示例:
 
驱 (先驱)                  践 (实践) 
 
躯 (身躯)                  贱 (卑贱)   
 
岖 (崎岖)                  浅 (浅显)   
 
(2)重点词语释义。
 
[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绚烂]灿烂。
 
[先驱]①走在前面引导(多虚用)。②先驱者。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里程碑]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的爱国情和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学生汇报自读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认知(仅举例)。
 
(1)传说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万户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飞行探索的先驱。
 
(2)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国大地。
 
(4)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5)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3.梳理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要叙述了中华儿女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四、重点研读,理解感悟
 
1.抓住具体事例和重点语句体会交流感悟深刻的句子,体会圆梦的艰辛和不易。
 
(1)相机引导体会写法。在谈体会的过程中,重点点拨并理解以下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灵活出示):
 
①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预设:抓住“但是”“无数”“惨重”“始终”“没有放弃”等词体会实现飞天梦的艰辛,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顺的,遭遇了很多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②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预设:引导学生具体抓住“一百一十多个单位”这庞大的数字体会参加到研制、建设、发射任务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之多。
 
③“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读了课文,你怎样理解杨利伟的这三句话?
 
明确:杨利伟对飞船的评价,也是对研制飞船的航天人的赞扬。说明“神舟五号”飞船是很安全、很稳定的,也说明我国的航天工作人员的水平很高。
 
(2)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的敬意齐读这三句话。学生读完,相机出示第6自然段内容,体会交流梦圆的意义。以情激情,师生带着敬佩和民族自豪感合作读: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师小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这真是——(生)千年梦圆在今朝。“神舟六号”的问天,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2.感悟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明确: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返回,探月工程的实施。
 
千年──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人造卫星上天、神舟飞船飞天、探月工程实施,历时数千年。
 
3.读完全文,从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变为现实,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认识中华民族的航天历程,从中感悟到:要有远大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不怕失败,不怕付出惨痛代价,永不放弃,坚定而执着地追求,积极与他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阅读,学有所获
 
过渡:是啊,正是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使得中华飞天梦从古到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有着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使得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1.播放美国及前苏联载人飞船文字及图片资料,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返回以及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和“嫦娥四号”发射时的部分录像资料。
 
预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观看教学录像,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2.军旅作家蔡桂林在飞天梦圆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了《炎黄飞天梦》一诗,齐读、配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写一个片段,可以想象地描述杨利伟等其他科技工作者在太空中的情形。
 
3.搜集资料,办一期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