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五年级 正文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听课记录

时间:2022-07-09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听课记录 课前,教师先将课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以此提醒学生今后要养成跟着老师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听课记录

课前,教师先将课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以此提醒学生今后要养成跟着老师写课题的习惯。接着,薛老师请学生当堂核对“暝”的写法,及时订正后,通过对文旁注释的关注,了解“暝”的意思。这就是薛老师的课前谈话,虽曰“课前”,始终围绕“这一课”的教学进行暖场。同时,还时时不忘帮助学生养成诸如“跟着老师写课题”“关注注释学古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揭题之后,薛老师请学生读了三遍题目。学生读完第一遍,以“有速度”为由,让学生读了第二遍;学生读完第二遍,教师又以“读得太硬了”为由,让学生读了第三遍;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读完第三遍,教师这才心满意足,直夸学生“语感好”。就在这电光石火的几个来回里,薛老师把朗读古诗课题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读完课题,便开始解题。教师先帮学生弄清题目中的“居”有“居住”的意思,在知道“山居”即“住在山中”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追问,帮学生拓展了“住在村里——村居”“住在家里——家居”“住在异国他乡——客居/旅居”“住在山中——隐居”,并将题中“山居”的理解引申到“住在山中,不想让人知道——隐居”。弄清了“山居”的意思,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王维隐居的山,叫终南山;他在山中修建的别墅,叫辋川别业。接着,教师再次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暝”,先从偏旁入手,知道它和太阳有关;再联系注释,知道它指日落时分,也即傍晚或黄昏;接着,在讲到代表“暝”字意思的傍晚和黄昏时,教师还以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例,让学生感受到,相比于“傍晚”,“黄昏”显得更有诗意——诗歌的课堂,处处须有诗意。

解读完课题的意思,教师请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关注题目《山居秋暝》“地点+时间”的诗题结构,并以课文中的下一首诗歌题目《枫桥夜泊》为例,让学生巩固了对于古诗常常在题目中点明时间、地点的现象。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如上的认识再次齐读课题之后,“解题”的工作,才告一段落。

解题之后,教师请学生带着“王维在秋日黄昏的终南别业中,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的思考自读全诗。学生自读之后,教师指名朗读,开始了他的诗歌朗读指导。第一名学生站起来把诗读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他生听罢,不由地鼓起了掌。教师在肯定他的朗读的同时,心知此时大概无法再用“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的方法激励学生举手朗读了,遂反其道而行之地问学生“有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差一点”。在这别出心裁的一问之下,果然,又有学生站起来展示朗读了。第二名学生读过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调”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朗读和第一名学生的差距。第二名学生的朗读,当然比第一名学生略逊一筹,但教师抓住了该生发言中的“情调”,充分肯定了他对古诗的感觉,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在后续的教学中,这名“读得比同学差”的学生,始终对薛老师的课堂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接着,教师还顺着这名学生发言中提到的“情调”告诉学生,要想读出诗歌的“情调”,就得在朗读时读出诗的节奏感。那么,什么是节奏感呢?教师趁热打铁,立即以《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和《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为例,让学生关注格律诗后面的三个字,分别将五、七言律诗朗读停顿的“三字结构”(五言“二三”,七言“二二三”)教给学生。学生了解“三字结构”后,教师先请学生用“师读前二字,生读后三字”的方式与自己合作着将全诗朗读一遍;再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例,让学生在这样的停顿中师生合作,拉长第二个字的读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接着,在上述两轮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押韵的“秋”“流”“舟”“留”等字,以“将押韵字读长音”的方法进行第三次师生合作朗读。最后,学生脱离教师的帮助,独立而完整地将诗读出了节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