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五年级 正文

五年级下猴王出世教学说课稿课案

时间:2023-02-03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五年级下猴王出世教学说课稿课案一、紧扣文本析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猴王出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

 五年级下猴王出世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紧扣文本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猴王出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古典名著有一定了解,对章回体小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对学习古典名著积累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学完这节课,对学生今后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典名著魅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五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对孙悟空形象并不陌生,考虑到本文作为一篇古代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所困难,因此我把学习的重难点放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通过复述“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过程,体会课文中的石猴(猴王)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单元学习要求及学生实际,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所以我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基于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为“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我将“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依据课标用教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所以,我采用讨论法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运用讲授法、读中感悟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线索,品味文章语言,感知猴王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阅读兴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因为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交流法、迁移学习法,让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生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环环相扣道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探究步骤:
 
(一)谈话导入,字词过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了解学生对《西游记》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起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奠定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接着板书课题,进入预习反馈环节。用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词语,重点关注难理解的词语,如“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等,启发学生运用前面精读课文学到的“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把方法的运用融合在理解当中。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这两个过程的相关语句,同时用自己的话复述整个过程。因为课文为古代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所以在预习反馈时已经解决了部分难理解的词语。在复述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把事情复述完整,如在“成为猴王”的过程中,众猴的约定这个前提不可漏掉。学生理清线索后明确,石猴出世的过程为:仙石---仙胞---石卵—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为:众猴约定--发现水帘洞—告诉水帘洞---入住水帘洞 ---拜为美猴王。然后教师用小标题的形式总结并板书:出世——仙石迸裂,成王——跳水寻源。最后再次小结“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情节的了解。通过播放“石猴出世”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石猴出身神奇。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提倡“有目的的阅读”,所以我设计全课由“课前导读”中的两个问题切入,即“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重视了“课前导读”作为课文的一部分,与插图、注释、课后思考题一样,对于整节课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默读时出相关语句,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思路。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点拨提示,课文的情节线索已然清晰。到这里,整个教学流程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通过播放石猴出世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石猴出身神奇,为后文的教学埋下伏笔。
 
(三)聚焦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在学生理清课文的情节线索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脑海中猴王的形象,顺势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1.再读“石猴出世”,感受石猴“神性”,品味语言诗性
 
      学生通过自读“石猴出世”的相关文段,找出能感受石猴“神奇”之处,接着通过指名读、带着感受读的读书方式,品味经典语言。同时,我启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形式、内容、节奏上的规律,通过反复品读词句,学生自然走进文本,感受到石猴活泼可爱的个性、出身神奇的“神性”体现。
 
      2.研读“成为猴王”,感受猴王“人性”
 
      课文中“成为猴王”的部分,是猴王敢作敢为、有领导力的个性集中体现。所以在这里,我抛出问题“石猴为什么被大家称为‘美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快速浏览相关语段,并在课文旁做批注。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配上动作表演朗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猴王的勇敢机智、敢作敢为的形象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读、对经典语句的品读、带着感受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更加密切。阅读小说的方法有两个:理清情节线索与分析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抓重点句子,如:感悟花果山的天造地设、感悟石猴出世的非比寻常等,运用朗读、感受、批注、交流的学习方法了解石猴(猴王)的鲜明个性,感受他集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奇”妙之处,同时渗透课文中有特点的语言规律,在精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语言之精妙。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语文味更加浓厚。
 
      (四)拓展延伸,交流“奇趣”
 
     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出示原著书本的图片,教师介绍《西游记》小说内容及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学生交流《西游记》中的奇人奇事,在总结时再次回顾了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理清线索、分析人物,碰到难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上下文猜读、跳读。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原著中去寻找能表现石猴(猴王)神通广大、活泼可爱、勇敢机智等鲜明个性的故事,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布置课后作业为“选择《西游记》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尝试写读后感”,与本单元习作相衔接,体现了统编教材的“三位一体阅读体制”,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文本走向体会文本。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紧扣目标,突出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猴王活泼可爱是猴性的表现,勇敢机智又呈现出人性的一面,仙石迸裂而出又是他出身神奇之处。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自然神采飞扬,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