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五年级 正文

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说课稿课案

时间:2023-02-03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说课稿课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2.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

 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说课稿课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悟诗中意境。
2.品味诗人笔下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爱国之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组图(边塞),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想到学过的那些古诗。
2、这就是我国西北大漠的光。也就是边塞。当时大唐,一些游牧民族,却时常侵扰边境,引发战争。将士们就驻守在这,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他常年随军,跟随将士们一起生活,一起经历战争,所以他写了很多关于行军打仗的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从军行》。
板书:从军行    
二、读题释题,作者简介
1、说说题目意思。介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2、作者介绍。七绝圣手。学习其中一首《从军行》。
过渡:写了边塞什么情况和战士们怎样的生活?
三、读通古诗,弄懂大意
1、读通古诗。要求:自由读诗,仔细读,争取读正确。
2、指名读。引导读出节奏、韵味。(标节奏)
3、读懂古诗。回顾方法:注释、看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自读自悟:利用这些方法理解,不明白标出。
4、交流理解。指明说大意。
适时补充:青海(出示青海湖图片),玉门关(图片)
穿(磨穿磨破),百战(百→许多次,三千尺,高百尺)
5、教师指名学生说诗意。
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古诗,拿起笔,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词圈出来,思考:透过这些字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简要在书上写一写。
2、明确方法。根据学生圈画的字中途提示:如“暗”,你仿佛看到(乌云密布、硝烟滚滚),听到(万马奔腾),想到(戍边将士环境恶劣)
3、学生继续体会。
4、交流汇报。如:“遥望”,哪里望、望什么、望得到吗?四处地点,它们在哪,出示地图,介绍四个地方:海拔3000多米、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绵延千里,我军戍边营地孤单一城,军事要塞、国家边境。两地数千里、快马加鞭、五天五夜——望不到,为什么望?——了解军情。要塞?张骞、李广、唐僧。
边说感悟边读。
5、一起来体会后两句,找到了什么印象深的字词?
预设:
“穿”:将士们战斗时打得英勇,打得顽强,打得艰苦,铠甲破烂、血迹斑斑,战场厮杀、出示战争视频。
“终”:坚定决心,发誓不胜不回——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豪情、情怀?听到豪言壮语。
“不还”?为什么?有国才有家,有家才可回。
即使破楼兰,可以还吗?
唐诗中去找: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明白什么了?
誓死保卫、戍守保卫、爱国之志,十有八九不能回,但仍是发出铮铮誓言。
6、你想对战士、诗人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1300多年前,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誓死报国爱国之志
终    不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