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五年级 正文

五年级下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时间:2023-02-03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五年级下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设计说明本课围绕“人物描写”这一专题,安排了3个独立的人物描写片段。《摔跤》选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主要描写了

 五年级下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设计说明
 
本课围绕“人物描写”这一专题,安排了3个独立的人物描写片段。《摔跤》选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他像一棵挺脱的》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主要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这3个片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有的侧重写人物的外貌,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为主。可以说这3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片段,可以教我们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本次设计是读写联动课,通过感悟课文的写法,进行课堂小练笔。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图片、文字材料等。
 
学生准备:了解《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去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人物描写一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摔跤》,去认识两个很有特点的新朋友。(板书:摔跤)
 
2.PPT出示嘎子这个人物的特征鼓励学生猜,然后出示“小兵张嘎”的图片作为提示。
 
(1)他是谁啊?一起喊他一声——小嘎子。注意“嘎”读ɡǎ。
 
(2)你是怎么认识他的?小嘎子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3.过渡:《小兵张嘎》是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张嘎因他的“英气”和“嘎气”已成为我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同学们,想和一个人交朋友,必须先了解他的为人,也就是他的性格。那么小嘎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小兵张嘎》中的“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去了解他。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而且好奇心很强,图文音并茂的多媒体辅助引入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打开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一个怎样的小胖墩儿。
 
2.指导读儿化音。
 
小胖墩儿 单褂儿 虎势儿 猴儿似的 一点儿 牛劲儿
 
3.解决难读字。
 
嘎(gǎ)子 脚腕(wàn)子 扳(bān)他不动
 
鹐(qiān)架似(shì)的 下冷绊(bàn)子 揪(jiū)
 
4.引导学生根据以上词语,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指导写字。
 
搂:右下“女”的横最长,托住上边的“米”。
 
挠:右上不要多写一点。
 
扳:右侧是“反”,第一笔是平撇,不是横。
 
设计意图:进入高年级,学生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但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依旧需要夯实,检查预习情况的同时,巩固字词的练习,了解语文的工具性。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过渡:初步读了课文,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摔跤过程表演出来。
 
2.学生读文、表演。
 
3.我们请两位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过程表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观众,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摔跤的每一个动作都表演出来了。
 
4.“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观众”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注重指导: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体会动作描写是怎样突出小胖墩儿的灵活、沉稳的。
 
──注意“跳”“退”“闪”(快速转身)的动作和“叉腰”的站立姿势的表演和评价。从这些动作中感受小胖墩儿的沉稳,要以实力战胜对手。
 
(2)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注意“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有气势,以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怕谁的姿势站立)的表演和评价。 从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嘎子的机智。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①注意小嘎子的“精神抖擞”“蹦来蹦去”“下冷绊子”(突然伸脚绊)的神情、动作的表演和评价。从中体会小嘎子的机灵敏捷,争强好胜。
 
②注意小胖墩儿“塌着腰(猫着腰),合了裆(掖紧了裤裆),鼓着眼珠子”的动作表演和评价。体会小胖墩儿沉稳、老实的性格特点。
 
(4)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小嘎子的争强好胜。
 
──注意“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推拉拽顶”“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等动作表演和评价。体会小嘎子身手灵活及身处劣势仍在想办法的机智;小胖墩儿的确是以实力取胜。
 
(5)朗读以上重点句子。
 
(6)“演员”根据“观众”的评价指导再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弥补第一次表演时的缺漏。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策略、协作策略和情境角色扮演策略,师生共同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桌或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融入课文的语境中,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揣摩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
 
四、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过渡: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使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活现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通过之前精彩的表演和现在的朗读,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聪明、活泼、顽皮、灵活、争强好胜等)
 
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小胖墩儿?
 
5.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调皮、机智、争强好胜;小胖墩儿沉稳,憨厚,以实力取胜。只要读过这个片段,对这两个人物就会印象深刻。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6.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作者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当时的场景,两个人物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我们也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课间活动时你观察到的某个人物。
 
7.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近并亲近这两位朋友。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节选自徐光耀先生的《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后来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设计意图:回归名著,介绍课文的出处,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交流资料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21天不吃不喝依然能够行走自如,生存能力特别强。有一个人拥有和骆驼一样旺盛的生命力,他就是——祥子。骆驼是他的外号,他就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样硬棒。(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随机多媒体出示:
 
(1)《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
 
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通过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的苦难经历,展现了祥子劳苦终生,却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体现了旧社会城市下层贫民的悲哀。
 
(2)主人公祥子:
 
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产的青年农民,当时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员。
 
(3)作家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二马》《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话剧剧本《茶馆》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铸(zhù)成 腮(sāi) 颧(quán)骨 疤(bā)
 
3.指导写字。
 
(1)“剃”字左部共7笔,书写时注意笔顺。
 
(2)“疤”字里边的“巴”要先写短竖,后写长横,最后用竖弯钩封口。
 
4.交流:片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体现了刚进城的祥子是一个精神、结实、硬棒的人。)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梗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想象,感受形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祥子的样子。
 
2.(出示课文插图)作者对祥子的动作、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体会表达的效果。
 
3.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达成共识。
 
(1)教师出示句子:看着那高等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学生反复读,思考:他可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2)联系上下文,还可以从哪里看出祥子的结实?
 
出示句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被驴啃了一口。反复阅读,感受祥子的结实硬棒。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师要以情促读。
 
(1)小组合作,互相评读,老师巡视。
 
(2)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
 
四、总结收获,体会写法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要引导学生对比得出《摔跤》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个片段的人物形象的不同。明确前者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
 
(1)仔细观察,抓住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
 
(2)抓住五官特点,写出人物的面部特征。
 
(3)注意身材、打扮,体现人物个性。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课时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激趣: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导入:我们看看吴敬梓老先生是怎样描写临死时的严监生的。(板书课题)
 
3.简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4.简介吴敬梓。
 
作者吴敬梓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之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及在名利驱使下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书中对严监生临死时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文。
 
3.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多音字“监”的读音“jiàn”在现代文中不常见,学生会读即可。
 
严监(jiàn)生  揩(kāi)揩眼泪  两茎(jīng)灯草
 
4.指导写字。
 
喉:右边是“侯”,不是“候”。
 
咙:右边是“龙”,不是“尤”。
 
5.自读课文,想一想:片段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学生自读思考。
 
7.交流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做好铺垫。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状态?(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夕)
 
2.听老师把第一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漏读“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严监生的动作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拿出来 伸着 摇了两三摇)
 
5.从几个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两茎灯草,竟然让临死时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茎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把头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头”可以吗?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8.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9.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出场人物
 
严监生的手部动作
 
严监生的头部动作
 
大侄子
 
伸着两个指头
 
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
 
越发指得紧了
 
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
 
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奶妈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把眼闭着摇头
 
赵氏
 
把手垂下
 
点一点头
 
10.从这些动作、神态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严监生焦急的程度不断加深,直至赵氏说对了,才安心咽气,可见他吝啬的程度。)
 
11.拓展学习。
 
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礼貌或发自内心的喜悦;“冷笑”表示不怀好意或不屑;“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时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面对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是不一样的。
 
(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3)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同人物行为或语言的描写相结合,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意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体会作者对严监生神态、动作的描写,了解人物形象。利用表格理清脉络,再次体会严监生的吝啬。
 
四、课后作业,拓展阅读
 
1.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临死的片段。
 
2.阅读《儒林外史》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阅读的对比感受中外名著的差异,了解不同的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调皮     动作、心理描写
 
                   祥子:结实      外貌描写
 
               严监生:吝啬     神态、动作描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