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五年级 正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时间:2023-03-06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饱经沧桑的杜甫的爱国精神,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全诗共八句,后六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明白自然如话,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这首诗围绕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看起来作者似乎仅仅突出一个“喜”字,其实作品背后还表达了作者八年来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相关诗歌作品,感受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怀;同时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感受一代“诗史”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面,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拓展杜甫相关的诗作,感受诗人饱经沧桑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让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代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课堂上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1、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
 
 
 
2、走进杜甫。
 
(出示课件)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读诗题。
 
理解题目,朗读课题。
 
 
 
4、了解诗题、创作背景。
 
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出示课件)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公元763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杜甫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意。
 
1、回顾学法。(说说以前都是如何学习古诗的)
 
2、检查读诗,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诗歌的节奏。指名读,齐读。
 
3、理解字词,预习过程中,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教师适时点拨。
 
4、师生互动理解字词,掌握古今异义的词。
 
涕泪: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衣裳(cháng):上衣和下衣。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却看:回头看。
 
妻子(zǐ):妻子儿女。
 
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的春光。
 
5、借助地图(出课件),熟悉地名。
 
6、学生再读诗句,你读懂了哪句话?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总结:杜甫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7、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师:我们通过反复地读诗,你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杜甫的心情?古代诗词每首诗都会有诗眼,诗眼就是最能够表达这首诗歌情感的字或者词语,你会找出诗中的哪一个字来呢?
 
 
 
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喜情。
 
 
 
(1)感悟“喜”字。
 
 
 
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
 
 
 
你通过诗人的哪些表现,认为诗人是狂喜的?指名说一说理由,读出味道来。预设:“纵酒”“放歌”等。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诗人当时52岁,已经是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纵酒狂饮吗?
 
(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想象“还乡”。让学生找出作者思乡急切的字词,从“即”“穿”“便下”“向”的字词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急于回家的心情。教师引读:
 
a、在作者的心中,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b、在作者的心中,故乡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在作者的心中,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
 
 
 
(1)感悟“泪”字。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你们确认无疑吗?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写到了“泪”和“愁”字呢?
 
a、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行》
 
b、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2)感悟“愁”字。
 
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还有诗人杜甫一直在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a、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
 
b、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行》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生离死别而发愁。)
 
c、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报国无门而发愁。)
 
 
 
(3)回顾狂喜: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擦去板书“泪”“愁”)作者心中只留下——喜,让我们带着欣喜再读这首诗。
 
 
 
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
 
 
 
1、想象写话。
 
 
 
战火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这位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可以回家了。假如诗人杜甫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_____,激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诵诗歌。
 
 
 
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品悟诗人,再识杜甫。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学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等)这就是人民的诗人——杜甫;这就是苦难的诗人——杜甫。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也记住这首快诗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