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时间:2023-03-06 来源: 点击:次
核心提示: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将以人物有光,课堂有情为主题,进行我的教学阐释。
青山处处埋忠骨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将以人物有光,课堂有情为主题,进行我的教学阐释。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光辉形象,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以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略)
那么教学中怎样深入浅出,去引导学生落实这些目标呢?我设计了四个教学过程(课件出示)
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我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找到这些细节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句群。然后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这些句群,抓住关键的词来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全班汇报交流。
接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不搞特殊”为切入口,作为主席,他完全有权利让孩子的遗骨回到祖国,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心里想的,不仅仅是岸英,还有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的父母,还有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所以他不搞特殊,强忍着悲痛,毅然决定让孩子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化作了中朝两国的友谊之桥,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在学生的朗读中,毛主席博大的胸襟,伟人光辉形象就深深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一说起毛泽东,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国家伟大的主席,所以,让学生明白,他是个伟人,这并不难。但他除了是主席,他也是一个父亲,也有常人的情感,也希望与牺牲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把岸英留在了朝鲜。作为毛主席的长子,主席对他的情感非同一般,所以,这个决定,绝对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出来的,在板块三的教学中,聚焦毛主席做决定时的三次纠结和矛盾,去感受主席内心的变化。
在听到电报的消息后,毛主席本能的抗拒,学生能够从站、仰、望和目光中充满了无限的眷恋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可以知道,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学生往往容易忽略,那就是“不由自主”这个词,主席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落叶归根,这是咱们中国自古以来的规矩,所以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从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中,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他最开始这本能地抗拒。
但毛主席想到,那么多烈士都安葬在朝鲜,那么多父母都没有见到孩子,而且朝鲜方面说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这已经表明两国的关系非同一般,为了大局考虑,毛主席不能搞特殊,初步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意愿的决定。这是毛主席的第一次纠结。
但在准备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还是踌躇了,抓住这个关键词,踌躇,通过换词法,让孩子明白,主席犹豫了,动摇了、迟疑了。引导孩子理解这个决定意味着岸英永远回不来了,所以,能不慎重吗?这是第二次纠结。
最后,播放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用文字再现那个难熬的夜晚,片段中要学会抓住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在课文留白处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促使学生把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灵活地应用起来。让语文要素悄然落地。这样学以致用,更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矛盾,痛苦中最终批复的心理,是活化了毛主席在学生心中的伟大形象。
最后,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结合近几年遗体回国的事情,在老师的引读中,学生齐读毛主席的批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整堂课,在学生的品读与感悟中,让人物散发光彩,也让课堂充满情感。以上就是我教学阐释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