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一年级 正文

静夜思诗句全解及赏析

时间:2023-03-16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 诗名《静夜思》,静静夜里的思念。“思”,有些赏析解释为“思绪”,考虑到后面的“思故乡”,我们觉得解释为“思念”或者更准确。李白的《静夜思》简单明了,朗朗上口,表达一份望月思乡的情感,成为了千古

 静夜思诗句全解及赏析

 
 诗名《静夜思》,静静夜里的思念。“思”,有些赏析解释为“思绪”,考虑到后面的“思故乡”,我们觉得解释为“思念”或者更准确。李白的《静夜思》简单明了,朗朗上口,表达一份望月思乡的情感,成为了千古以来妇孺皆知的名诗。只是,在后人的赏析中,出现了不少争议。
 
    首先,这首诗据说有个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也许我们真的是读惯了流行版本,怎么就觉得这“看月光”和“抬头望”这么俗气呢?李白的仙气都没了,呵呵。也许吧,但凡事都需要一个理由吧,为什么宋代版本会是这样的,而我们又凭什么说这宋代版本可能是赝品。
 
    事实上,这所有的争议都源自“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当时的月光能照到床前吗?室内能举头望明月吗?于是人们对本诗的第一个字“床”有了不同的解释,大体有五种:第一种自然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睡觉的床。第二种是指水井,井台。第三种指井栏,就是井的围栏。第四种认为“床”可能是“窗”的通假字。第五种是近代收藏家认为的“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多少可以猜测出宋代版本的《静夜思》是怎么想的了。既然月光不能照射到床前,那就改成我是在床前看月光,看,那可以看远一点的,比如窗口附近。既然是窗口附近,我还躺在床上,抬起头来,看到窗外远山上挂着的月,这样是可以看到的吧。“举头”是向上看,“抬头”就可以平视远眺,如此解决了室内看月的问题。这样的修补看起来似乎合理,可是深秋谁会开窗睡?而且诗意也减损了很多。
 
    接着来说说这认为“床”是水井或者井栏的,那么李白首先要走出屋子吧,这一走出屋子,难道看到的不就是天上的明月了吗?难道还会先看看地上的月光再举头吗?还有,他凭什么怀疑地上的月光是霜呢?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都是白色的吗?李白首先应该是要有一种冷的感觉,然后结合地上的白色月光,才会怀疑是霜吧。这几个动作结合到室外的水井,感觉颇有些牵强。
 
    我们再来说说关于“床”是“胡床”的猜测,如果是胡床,倘若在室内,那和床的本意恐怕差不多。不过我们一般理解,这胡床应该是乘凉用的,所以是便携的。此时是颇有寒意的秋夜,李白怎么会带着一把胡床,躺在室外呢?不怕冷吗?这感觉挺不合理的。
 
    那么,室内到底能不能有月光,月光到底能不能照到床前呢?李白同期稍晚的一位诗人,他不仅看到月光照到室内,更是落在了他的床上,这人就是“孟郊”。都说“郊寒岛瘦”,孟郊的寒,贾岛的瘦,孟郊是怎么描写自己在秋夜里体会的寒呢?他的《秋怀十五首》中有这样两首诗:“一尺月透户,仡yi4栗如剑飞。老骨坐亦惊,病力所尚微。虫苦贪夜色,鸟危巢焚辉。孀娥理故丝,弧哭抽馀噫。”;另一首:“浮年不可追,衰步多夕归。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入衣。疏梦不复远,弱心良易归。”这孟郊四十六岁才中了进士,五十几岁做“溧阳尉”的时候,经常跑去郊外游历写诗,结果荒废政事。于是县令把他的薪水抽掉一半去请人来做事,于是他又很穷了。这些诗大概写于这个时候。在诗中,孟郊的屋子是“一尺月透户”,后面更是“一片月落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破屋无门扉”,只要你住的屋子是破的,或者上面破,或者连门都没有,月光自然就照进来了。在这样的场景下,孟郊就会觉得“疏梦不复远,弱心良易归。”稀疏的梦就不再遥远,弱弱的心就更加容易回归了。这个“疏梦”很多都解释成空虚的梦,我们觉得不是,众所周知,孟郊最有名的诗就是《游子吟》,他是个大孝子,所以总是梦回故里,能够梦回故里的梦都是很稀罕的,此时也就不再遥远,心理很贫弱的时候,就更容易想着回乡了。
 
    好,我们回到李白这里。那么李白有没有可能住的也是破屋呢?他的《静夜思》究竟写于何时?单从本诗寥寥几字,很难做出判断。百度百科上认为:【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不知道如此精确的时间地点,出处在哪里?我们不妨先来读一读这首《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这首诗读下来,像极了《静夜思》的解释诗,简单讲就是李白思乡了,可是故乡遥远,望着明月的光辉他心断了。白露的寒冷催逼着他身上单薄的衣裳,含着悲伤想着旧国故里,流泪了。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这个时期的简历:【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至“安陆”。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yu3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很显然,李白在这段时间是很落魄的,我们前面在读他的“《古风》其五十四”的时候就在分析,有个阶段,孤身一人的李白是真穷了,他哭述道:“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于是李白就“倒插门”地在“安陆”落户,与“许圉师”之孙女结婚了。
 
    如果以上这些论据是可靠的话,那么李白的《静夜思》很可能就是病卧扬州的时候写的,至于百度中所提的“扬州旅舍”,恐怕未必是什么好旅馆了,根据《秋夕旅怀》来判断,更可能是借宿于山野之地的破屋子。扬州是什么地方,“扬一益二”,当时最繁华的都市,那旅馆能便宜得了吗?穷困潦倒的李白怎么可能去住都市里的旅馆,更可能是借宿于郊外的哪处破屋子。破屋,病卧,山野之地,这样的境遇足以让李白写出《静夜思》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