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七年级 正文

《论语》十二章评课稿

时间:2018-11-03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听课稿,分享《论语》十二章听课感受和记录《论语》十二章评课稿第一篇:《论语》十二章 新一版人教社语文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单元组合进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听课稿,分享《论语》十二章听课感受和记录

《论语》十二章评课稿第一篇:

《论语》十二章

    新一版人教社语文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单元组合进行了调整,二是篇目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论语》十则”变成了“《论语》十二章”。

    为什么要发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变化了什么内容?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上这篇课文需要首先考

虑的地方。

    教师导入:如果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知道《论语》,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赵普曾说“半部《论

语》治天下”……

    教师用准备好的语言导入,诗意却缺乏思维,属于典型的重“入”轻“导”的开头,整个开头没有能为下面

环节的开展做任何的铺垫和服务。

    紧接着教师背诵全文,提两点要求:一,发现老师背诵中的错误;二,分析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背的原因(老

师将课文的内容打乱了顺序)?

    这是一个极具亮点的设计。

    教师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正在日趋淡化,背诵功力本身也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

在技术上制造了悬念,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认真聆听和比对,同时在能力层级上也上升了一个台阶,从“识记”走

向了“分析综合”。

    很遗憾的是,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却显得粗糙。

    教师的流利背诵,没有给学生任何纠错的机会。而第二个要求的落实仅仅停留在一个学生的回答:老师您是

按照同一个内容组合来背诵的。

    按照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这些是同一个内容?这些内容表现了孔子的什么?……

    诸如此类的追问如果不跟进的话,这个环节的思维层次也停留在浅层,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是对话,而

仅仅是问答了。好的开头有了,满意的结果有了,实在的过程却没有了。

    进入第二个版块,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将十二章分类。

    学生讨论,分类。教师PPT明确:1、4、5、12章是学习方法,7、9章是学习态度,1、2、3、6、8、11、12

章是道德修养。学生笔记。

    细究这一板块,几个地方值得思考:

    第一,分类的标准来自哪里?是从刚才学生的回答中来的吗?你沿承着刚才教师的分类背诵吗?“学习方

法”和“学习态度”可以截然分开吗?很多的教参和教辅资料将二者分开,教师在使用时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判

断?

    第二,分类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分类的目的指向毫无疑问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

对孔子的言论进行分析和综合。只是简单地追求分类结果,而非具体落实到底从哪里判断出来的?哪些地方可以

表现这些分类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言论在今天的实际意义?

    第三,分类过程中的具体分析在哪里?《论语》虽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对很多语句的品味还是有必要和价

值的。比如“学而时习之”中“习”,教材下面是“复习”,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应该是“实践”,即学以致用。

可否让学生讨论?再如“温故而知新”,如何“温故”才能“知新”?“温故”是途径,“知新”是结果?“温

故”的方式和角度有哪些?这些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再比如孔子对颜回评价那段,就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结果:

“贤哉,回也”,开头点出论点,然后运用事实论据,同时与一般人进行比较,最后再次强调观点。短短的几句

话,内在逻辑之严密,可见一斑。再则,这里点到颜回的“乐”,到底是什么“乐”,孔子却未明确,可以引导

学生根据学生对前面一般人的“忧”进行分析和推测。这些活动的开展的都是极具思维含量的。

    进入课堂第三个板块,教师对每一则进行先入为主的导问。

    比如:孔子在第一则中用了三个反问句,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学生回答:快乐、豪迈。

    教师明确:孔子脸上应该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醒的神态。

    教师要求学生起来朗读,读出这种感觉。

    品析这个环节,看似流畅的环节之下却是思维含量的缺失和文本把握的偏离。

    没有对话的具体场景,仅仅凭孔子的一句话,就让学生想象说这番话的神态,难度太大,这是个价值不大的

伪问题。同时,想象神态的目的是什么?这对理解这三句话有意义和价值吗?想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文本,而非为想象而想象。

    教师最后的归结也存在问题。“孔子脸上应该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醒的神态。”满意自足,悠然自醒,

细究起来,为什么而满意?因什么而自足?悠然在何处?缘何而自醒?课堂教学不是追求表面语言的华丽,而应

该给学生明确的来源和出处。

    紧接着PPT按顺序,又展示一些围绕每一章的问题: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情?该如何理解?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君子范?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最后出示教师的对问题的理解。

    这一环节,无疑教师是作为理解每一章的内容来处理的。但是这些带有极强导向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将灌输

换了一种貌似民主的方式,其最后的本质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而非来自学生疑惑的争鸣。能不能让学生将阅

读每一章后的感悟和疑惑写出来,教师收集整理后和学生进行分享和争鸣,这样做,是否更针对学生,是否更能

体现以学生为主呢?

    课堂进入第四板块:收集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学生轮流念出成语,教师PPT展示。

    又是一个停留在“识记”层面的设计。这个环节完全可以设计得更有趣一点,比如列举出一些名字来自于

《论语》的名人,让学生根据名字判断来自哪章?表达了取名者怎样的价值追求?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如主席

为女儿取名李敏李讷……还可以让学生用这些成语来造句,或者换角度翻新理解等等。

    课堂第五板块:交流有关“孔子”的小故事。教师出示交流提纲:小故事+我认为这则故事表现出孔子哪一

方面的形象。

    学生交流故事。

    教师用“仰之弥高”简单总结,课堂结束。

    上课者是一位新教师,上课不到一个月。流畅的表达,亲和的笑容,可以看出的认真备课,都是值得鼓励和

肯定的。但是就这堂课暴露的问题来讲,几个方面不容小觑。

    第一,课堂每一环节的思维含量是需要认真考量的。整个课堂的环节设计,大多数都停留在“识记”这一思

维层面,课堂表面的热闹之下其实是内在思维的苍白。学生学习过后,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性价比不高。

    第二,课堂每一环节的具体落实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整个课堂绕中心而行,师生的问答,教师的引导,都对

文本本身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下去,学生除了能够回答出那些结论,其他收获较小。结论不是最重要,为什么会

有这些结论才重要。

    第三,课堂每一环节涉及的章节内容深入阅读不够。教师备课,应该将自己演化为学生,从最粗浅处,最细

微处入手,认真品读,细扣慢磨,而非借助参考书将一些貌似正确的结论抛售。

    第四,课堂每一环节的设计需要更精巧一点。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自然的过渡,更多是生硬的嫁接,内在

的流畅度不够。再好的东西也需要针对需求对象的适当包装。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听了这么多课,其实有时候学生也是一群好老师,关键是我们真正将他们放在心中没有。

    学生的空白在哪里?学生的疑惑在哪里?学生的需求在哪里?课堂上学生的价值在哪里?

    这些都是老师上课应该首先关注的问题。

 
 
《论语》十二章评课稿第二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3、翻译前五句并理解其中意思。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四,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一。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 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是非常有智慧的,弟子将他的语录编成了《论语》,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 “温故知新”等等。
四、《论语》其书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2、教师朗读示范并划分节奏。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六、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方法:单变双,例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
2、提问学生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日子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假字,通“又”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探究: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而:然后    知:领悟   
可以:可以借凭(古今异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为:做     矣:语气词,了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七、课堂小结
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五章,落实了这五章的字词。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五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前五章;
2.继续研读课文六至十二章。
二、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五章,全班齐背和学生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假字,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三、 探究学习课文六至十二则
6、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古今异义:疏通)食饮水(冷水,古今异义:泛指所有的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子曰:“三(几个,古今异义:表示确数)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古今异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四、学生齐读,鼓励当堂背诵。
五、合作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吸取经验,又要从反面接受教训)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2)吾日三省乎吾身。(忠实守信)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五、一词多义现象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积累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者选择好的方法、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八、归纳总结
《论语》的写作特点是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富有哲理性。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要付诸于实践,用它来知道自己的言行,希望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多多阅读、了解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
九:作业布置
1、流利背诵全文。
2、配套练习
3、读书笔记: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句子5个,要求注明出处、意思以及你自己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