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七年级 正文

女娲造人评课稿

时间:2018-11-03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听课稿,分享女娲造人听课感受和记录女娲造人评课稿第一篇:女娲造人教材分析《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第28课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听课稿,分享女娲造人听课感受和记录

女娲造人评课稿第一篇:

女娲造人

教材分析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第28课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神话故事,文字通俗易懂。而且,文字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是一篇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好文章。此文详细描叙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人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神话有一定了解,但对神话的学习却很少,而且他们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很快能把握文章要领,基础差的必须做好预习。在学习中他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应该是神话中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因此教学中要多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刘德华的歌曲《中国人》

提问: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

生答《中国人》

问: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对呀,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可能想到进化论和神创论进而引入神话传说。

问:大家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课件出示相关神话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四川省新繁县人。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文学常识

 1、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神话的特点

想象和幻想、反应原始人的宇宙观

四、字词解读

课件出示重点字词注音解释

五、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思考: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齐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明确:女娲为何造人?  世间有些荒凉寂寞 

  女娲感到非常孤独  

女娲想造出与自己一样的生物 

女娲如何造人?  捏黄泥    

挥洒泥浆

男女婚配

师问:女娲造人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若有,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明确:工作繁重,疲倦不堪(解决困难:挥洒泥浆造人)  人会死亡,如何延续(解决困哪:男人女人配合起来,世代绵延)

六、合作探究

本文根据什么改编?丰富了哪些内容?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风俗通》(课件出示《风俗通》两则短文的原文和译文)

丰富的内容:(1)女娲造人的动机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3)造人后的欢喜场面

           (4)女娲的心理和情绪

手法:想象

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

教师小结:这些喜悦之情都是因为人的诞生而带来的,因为有了人,这世间 才充满了生机,也正因为有了人,这世间才有了最美好的情感——爱。

七、精读课文 感受形象

咱们这篇文章中,女娲正是带来这些美好的根源,那我们来一起看看女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神呢?

明确:神的能力+人的情感=神性和人性的统一

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小结女娲形象:女娲作为神,她神通广大

女娲作为人,她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八、质疑释疑

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违背了科学性,今天学习这个故事是否有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九、拓展延伸

课件补充《夸父逐日》和《盘古开天》

十小结并布置作业

1、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未知的世界。

2、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原因和经过做另一种想象,写出你创编的《女娲造人 》,注意细节描写。

板书设计

                   原因:寂寞荒凉                神通广大

    女娲造人                     揉黄泥造人      勤劳、有爱

      过程   挥洒泥浆造人           心、有创造

                     男女婚配造人             力

课后反思:本文是篇神话传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配合。设计的内容符合学生要求,突出了重难点,但学生较依赖手中的教辅资料,回答问题缺少自己的想法,希望下次能更多地引导他们问题思考。

 

 

女娲造人评课稿第二篇:

 《女娲造人》评课稿

   随着“国培”的深入,我校语文组组织了三节校本研修活动课,三位老师同上一课,下面是我在研讨时的发言。《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趣味性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下面就从教材处理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一、教材把握评价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她们执教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是非常恰当的。由此看出,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相当准确。

  二、教学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她们都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由课题引发疑问: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拿什么造人?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达到很快熟悉课文内容。再通过熟悉课文进一步让学生挖掘出文章的闪光之处,也就是文章的重点——想象。老师继而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老师设计的神话故事改写)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很不错。

  从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很好。我认为妙在教学一开始就用几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引入,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之中,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这有力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我们的语文学习就很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哪谈得上感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了大量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课文情感丰富的句子在什么地方。通过同学们的找,单独朗读等形式,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女娲的自豪等。这个环节经过同学的合作交流,体验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中还感受了神话的魅力。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商榷。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其实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想象,并体会想象妙在何处。为什么不先让学生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符合认知规律。她们的处理办法却刚好相反,这也是不符合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要求。

   2、本课除了让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以培养外,还应训练学生学会写想象的语段。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乃至初中以后的学习阶段。因此,教学不仅应有及时效应,还应注重长期效应。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拓展练习方面做得还不够,主要让学生就女娲造人进行想象。应让学生去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写一则富有想象力的语段,并在班上交流。只一点做得比较好。试想: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如果在迁移训练时做到了,我想这堂课就较完美了。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