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七年级 正文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

时间:2018-11-06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海陆的变迁听课稿,分享海陆的变迁听课感受和记录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一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听课稿,分享海陆的变迁听课感受和记录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一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板块分布的记忆。

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教学用具

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展示一些水生生物的化石图片,学生思考:许多水生生物的化石都是在陆地上被发掘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

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变化?我建议在这里加一段沧海桑田的flash吸引学生的注意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新课教学

(1)案例探究:

案例1: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东海海底有古河道,请你对此作适当的解释。

案例2:科学家认为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是由海底上升而成的。假设你是科学家,你会从哪些方面寻找证据?

案例3: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被迫举国迁移

图瓦卢总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由9个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的环形小珊瑚岛组成,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景如。人们将构成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并不过分,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图瓦卢真的像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就在本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并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

你认为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过渡提问:人类活动能否直接引起海陆变迁?

展示澳门填海造陆的动画。

辩论: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受否对人类生存有利?

(2)探究:观察非洲、南美洲轮廓,并尝试把他们拼合起来,说出自己的发现。

上个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一些陆地轮廓极为相似,似乎能够拼合起来,经过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展示动画:大陆漂移

提出挑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撞出思维的火花。分组进行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后老师提升补充,层层递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直观显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教学程序

讨论:

为什么将鸵鸟、海牛等生物以及古底层作为非洲同南美洲当初是一块陆地的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充分证明维格纳的说法吗?

过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地证明地壳变化的证据,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3)学生阅读“板块的运动”课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课件展示:板块分布

回答:

①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那六大板块?

②板块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③板块边界相互挤压、碰撞或拉伸会造成什么结果?你能否用书本模拟一下?

拿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对比板块分布让学生自己总结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状况

利用趣味话题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掌握难点不在于文字的不理解,而是对板块构造理论基本观点的运用。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课堂练习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2、现代测量表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运用有关板块构造的知识加以解释。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