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 > 八年级 正文

赤壁评课稿

时间:2018-11-03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听课稿,分享赤壁听课感受和记录赤壁评课稿第一篇:赤壁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听课稿,分享赤壁听课感受和记录

赤壁评课稿第一篇: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之战的简述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见课件)

         (2)出示古诗,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字音读准,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3)课堂知识普及————咏史诗

         (4)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问题探究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2.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1)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

         (2)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3)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四.总结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做学案上的题。

 

赤壁评课稿第二篇:

《赤壁》教学

背景: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历史事件的讲述,便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从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案例描述:

一.导入。

1.教师解题,赤壁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学生就“赤壁之战”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零散的发言,拼凑出较为完整的事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要重点讲解。

2.教师由学生曾学过的《清明》、《泊秦淮》引出诗人杜牧,要特意点出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晚唐,渗透一些在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

设计意图:

1.学生对《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人物或事件说上几句,学生说出自己熟知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氛围是高涨的。教师适时纠正、点拨、归纳知识要点,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为新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进作用。

2.人在大的环境中会产生大众的情怀,了解了大众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个性。通过对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诗的阅读理解。

二.朗读。

学生出声朗读,并思考“三大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眼到,心到,口到”,感受诗歌带给人的最初语感体验。

三.合作学习分析课文。

一问:文章写什么?     二问:文章为什么写?

学生在朗读中,首先吸入眼球自然是跟三国人物有关的后两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教师就从这两句开始教学。

师:“东风”与“周郎”在“赤壁之战”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与作用?

生1:“周郎”即周瑜,孙刘联军的统帅,就是他以少胜多,成就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东风”在最后的胜利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就从这里来的。

师:周瑜能以少胜多,说明了什么?

生2:他足智多谋,满腹才华。

师:“铜雀”是什么?“二乔”又是谁?

生3:“铜雀”是曹操为了自己享乐建的豪华楼阁,名叫“铜雀台”。

生4:“二乔”是东吴的两姐妹花,也整个三国都是有名的大美女。姐姐大乔是孙策的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嫂子,妹妹小乔是周瑜的妻子。

师:铜雀台怎么能跟大小乔联系在一起了呢?

生5:在 “赤壁之战”的最初,诸葛亮来到东吴商谈结盟时,有一场精彩的“舌战群儒”,其中就有一条说到曹操一旦胜利就会掳走大小乔,关在铜雀台,供曹操享乐。

师:事实上曹操并没有胜利,但在诗句却不是这样表达的,那又如何表达的?

生6:诗句中是把“二乔”锁进了“春深”的铜雀台,那就是大小乔被掳走了,曹操胜利了。

师:诗人是怎样设计曹操会胜利?

生7:因为“东风”没有给周瑜方便。

师:按照诗人的思路,“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因为周瑜捡了“东风”这个便宜,诗人是有意贬低周瑜吗?还是另有深意?

生8:周瑜才华横溢是事实,如果诗人真的有意贬低,这首诗也不会成为传世佳作。

生9:诗人应该强调的是,周瑜的才华因为“东风”的便利,让他有机会在“赤壁之战”中大胜全胜,尽显一代枭雄风采。

师:那也就是才华横溢的周瑜在施展抱负时赶上了好时候,他遇到了能重用他的明君。“文如其人”,诗人拿周瑜说事,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10:大概是诗人羡慕周瑜,能够有机会施展抱负。而自己空有才华,不能施展。

生11:在古代,要想施展才华,得得到明君的重用。诗人生活在晚唐,那时皇帝昏庸,社会腐败,有太多的人怀才不遇,诗人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要借周瑜来感慨壮志难酬之无奈,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讽喻。

师:是的,这才是诗人真正的用意。那诗人是如何引发要对历史评析?

生12:诗人发现了一把“折戟”,折断的兵器,说明这里经历了战争。折断的戟已沉进沙底,铁还没销蚀掉,说明战争据今有点年岁了。

生13:发现了就会拿起来,“磨洗”一下,自然“认前朝”,引发后两句的论史抒怀。

师:这种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要抒怀内容的表现手法,在以前学的一篇古文也用过,是哪篇,什么表现手法?

生14:《陋室铭》,起兴手法。

三问:文章怎么写的?

教师结合“一问”和“二问”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赏析并讲解“三问”。

1.借物兴感;

2.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立意新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