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课后与同学们交谈起来,感觉有之前比较霸道的同学们确实认识到了遇事和别人商量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马上运用商量的办法与同学沟通了,这是最重要的收获。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课后与同学们交谈起来,感觉有之前比较霸道的同学们确实认识到了遇事和别人商量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马上运用商量的办法与同学沟通了,这是最重要的收获。
课上的节奏还是有点儿慢,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关于怎么把商量的事情说清楚,其实还可以再具体的指导一下,比如说清楚商量的原因等等。
教学反思2
口语交际落入这两个俗套中后,不存在执教的意义,而且出现教学反效“越教越不会说”。不但如此,这样的教学对交际能力的增长而言,存在明显的误导。
第一个误导:交际不需要“身份”。在真正的语境中,交际双方的身份确认是尤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交际的重要前提。身份,几乎决定了交际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一,决定语言是否需要完整。熟人之间用口语交际,语言是简短、非完整的。因为双方都很熟悉,心照不宣,没必要每次都完整表达。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完成交际信息的传达。其二,决定了“礼貌用语”的使用。注重交际中的礼仪,使用礼貌用语,毫无疑问是必须的,但也要注意区分场合和频次。特别是当双方身份得到确证后,不要让小孩“为了礼貌而使用礼貌用语”。要知道课堂执教的是“口语交际”,而不是“道德与法制”。熟人之间讲礼貌,在现实的交际中也不是那样刻板的。例如,在家中儿女喊自己父母亲的时候,很少用敬语“父亲”“母亲”。那样的书面化表达,在影视作品中有见到,在非常传统的家庭中有听闻,但在当代的生活中,确实少见。一般情况下,家人之间喜欢喊出一些代号,如我的儿子就喊我“老兔”,因为我称呼他为“小兔”。这都不影响彼此在对方心中的敬意。反倒是不顾身份、不顾场合滥用礼貌用语,交际就变得非常别扭。其三,决定了交际的成功率。有的时候,找对人,就完成了交际;有的时候,双方有隔阂,话说再客气都没有用。例如《商量》案例中,找到一个肝胆的朋友,只要一开口,就能达成目标。这三者都是“身份”为交际带来的重要影响,教学中不能不予以关注。
第二个误导:交际一定会成功。教学中总是出现美满结局,这等于让仅小孩体验交际中的“简单成功”而忽视“存在的失败”。实际上,在真正的交际中,成功是偶然的,不如意“十之八九”。因此,最具“教”的价值的,应是双方在交际中的“冲突”“障碍”“争执”,这是难点,也是重点。例如《商量》中,一方表示要“先走一步”,需要“教”的是——“对方不予支持”的情况下该如何进一步商量。老师可以提示“更换人”进行商量,如可以跟老师商量,调整值日生;也可以跟父母商量,迟一点来接自己。老师还可以教给小孩商量着“变化事”,例如跟父母商量将生日延期;与伙伴商量一起做好值日后共赴生日聚会。老师还可以教小孩“调整时”,换一个时间过生日……口语交际纳入教学,就要直面问题,通过交际解决问题。而不是不断地营造和谐,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我礼貌客气了,就一定能达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