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评课记录教学反思《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诗仅寥寥 20 个字,却描述了雄伟壮阔的时空之景,抒发了豪迈进取人生之志,揭示了寓意深邃的人生
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诗仅寥寥 20 个字,却描述了雄伟壮阔的时空之景,抒发了豪迈进取人生之志,揭示了寓意深邃的人生哲理。如何让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古诗时,能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语言素养,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领悟诗中的哲理是我的努力方向。
一、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孩子更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乐于思考内驱力。在课堂导入时,我通过看图猜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鹳雀”,介绍“鹳雀楼”。在学习古诗时,我开启任务,通过达成三个方法来一起登上三层楼。在朗读诗句时,我播放黄河奔腾入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壮观的气势从而读好诗句。在朗读整首诗时,我让学生听一听吟诵,学着样子吟一吟诗。学生们宛如一个个小诗人,课堂学习轻松又快乐。
二、联系旧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本诗中的“白日”“依山尽”的理解是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一想画面,忆一忆《夕阳真美》课文内容,演一演太阳和大山。当学生的将文字和脑中的画面、原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时候,了解第一行诗描绘的意境便水到渠成。
三、知识补充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我相机补充知识,例如:五行当中,白色代表西方,下午的太阳逐渐偏西,所以称为 “白日”。又如:“穷”原来是这样的。上面是个穴宝盖,表示洞穴,下面是一个人弓着身子在洞里寻找尽头。后来下半部分就简化成了一个“力”,表示在洞穴中尽力寻找出口摆脱困境。知识补充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
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悟出哲理
这是一首哲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自己读出哲理是有困难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想一想登上鹳雀楼诗人会看到的美景,夸一夸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努力取得的进步,填一填生活中鼓励自己用到的诗句。三个脚手架让学生明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教学反思2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满意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不足之处: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改进措施:
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