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结合书本及教参,本课的主要内容有:气温的时空分布及温度带的划分、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参建议3课时。
因为气温的时空分布和降水的空间分布,都是需要学生阅读等值线地图归纳分布规律(降水的时间分配,需要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对于初二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需要用到同样的读图方法,故决定第一课时不按照教材的顺序来授课,而是先学这两部分。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降水柱状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图的技能。
结合地理填充图册,设计了展评任务单:
任务一: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任务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两大任务、四小任务)
因为四个任务需要学生使用的读图技能基本相同,故任务呈现形式也基本相同,在这里举例说明第一个任务单设计思路:
如:任务一的第一题(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对应的教学目标是“利用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书本已经原文呈现结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如果直接指导学生读书,或者教师指图引导学生读出规律,表面上看来,学生能知道结论,但实际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得到训练和提升。 故需要使用展评学习法,,使学生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1、读图归纳:在教材图2.13中指出16℃、8℃、0℃、-8℃、-16℃、-24℃、-28℃等温线,观察气温分布情况,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结论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南向北气温递减,二是温差很大。故设计让学生先依次从高到低指出相关等温线,发现规律;再挑出平均气温的最高和最低两地让学生算出温差,得出温差大的结论。
课堂上如何使用任务单进行展评学习呢?
1、在老师无知识传授和读图指导的情况下,学生根据任务单提示自主完成。
2、因为老师没有进行读图方法指导,部分学生的读图结论会犯错,先让这一部分同学展示自我的读图思路,他们的思路会暴露读图方法或归纳结论的错误。这是展评课堂重要的资源。其他同学会来纠错,并介绍正确的读图、分析思路。
3、教师适时介入引导、点拨学生进行有效的展评对话。(引导学生对话指出正确的读图方法及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是本课设计及操作的基本思路,上完课后,有如下问题或疑惑思考:
1、因为本学期新接手这个班级,学生和老师的展评默契度不够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对话的声音过低,展评对话的节奏有时候过慢。)这样的课堂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才能够在展评对话中高效率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2、很多时候,展评对话就是一种纠错学习。知识传授和技能指导都是在学生犯错的基础上,学生和学生展评对话的过程中发生的,而非出自老师的口头指导。这是展评学习和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知识是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建构得出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但是,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因为学生自主学习前缺少教师系统的读图方法的指导,学生犯错的数量和类型常超出教师的期望,而这其中的一些错误,如果都拿出来展示对话,其实对实现课堂中心目标价值不大。也就是说,对这些非中心错误的展示,会降低课堂的实际效率。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避免不必要的错误的发生和课堂上及时介入去调控。可是毕竟这样的情况也的确增加了展评学习高效开展的难度。稍有某个细节做得不好,我们的课就上不完,课堂实际效率就会受影响。
那么,除了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教师及时介入把控好展评效率外,是否可以增加必要的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指导?目的是减少学生在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上犯错。保证课堂的多数时间,学生都在围绕一些关键的“错误”高效率地开展展评对话,避免那些低效的对话。我想这可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