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辩论和角色扮演,使学生认识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何评价左宗棠” 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帮助学生讨论评价左宗棠,认识到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悲壮的爱国之举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得到朝野爱国者的支持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通过模拟剧和辩论突出重点;通过学生讨论、评价,加深对左宗棠的认识。
难点:海防和塞防之争。通过辩论赛代解难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新疆风光的图片)
教师: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地现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占。那么我们是怎样收回新疆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幻灯片出示课题)
【互动求新】
教师:(出示我国省区分布图)大家看这是我国省区分布图,哪位同学能在中国的版图上找到新疆。
(学生在电脑上指出位置)
教师:非常准确,我们看到新疆位于祖国的哪个部位?(西北部)
教师:新疆有着怎样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
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国接壤,边境线5600公里,在历史上是沟通东西方、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要冲,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大家都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同学们回答的掷地有声。可是口说无凭证,以史为证,你能用史实证明吗?
学生: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各国的行政、军事进行管理,新疆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教师补充:汉朝以后的历代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唐朝时,中央先后设立了安息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这充分说明这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新疆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时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统治新疆全境。这也说明新疆属于中国。
教师:通过这些回答,我们不难看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教师: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会不会引起周边其他国家的兴趣和夺取的野心呢?当时都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有此野心呢?
学生:英国、俄国
教师: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虎势眈眈地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那么新疆是怎样被丢掉的呢?和谁有关呢?(阅读课本)
学生: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对新疆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教师:关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史实,哪个小组做好了准备,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我们看,从喀什噶尔到天山南路各城,再到乌鲁木齐、吐鲁番,新疆就这样被阿古柏侵占了。阿古柏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使美丽富饶的新疆变成了人间地狱,阿古柏统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极其贫困,新疆甚至出现了买卖奴隶的历史倒退现象,这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仇恨。然而面对阿古柏的侵略行经,英俄两国又是什么态度呢?他们怎么做的呢?
学生:英俄两国承认阿古柏的伪政权,并与阿古柏签订商约,还为阿古柏提供军事武器。
教师:我们看到,英俄两国不但不阻止,反而通过各种手段来支持阿古柏,甚至还直接出兵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幻灯片出示伊犁版图)老师想请问大家,阿古柏建立的政权合法吗?(不合法)英、俄的做法合理吗?(不合理)为什么呢?(他们就是想侵略中国)对,他们这种行径就是想分裂祖国,进而侵略中国,他们这种行为是可耻的。
教师:看到这些,大家是不是特别想清政府肯定会马上出兵收复新疆?然而,面对新疆局势危机,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却产生了分歧。因为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不但西北形式严峻,而且东南由于日本入侵台湾也警报频传。为此清政府内部就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进行了半年之久的激烈争论。
(播放幻灯片)
【情景辩论】
教师:一派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他们强调东南海防的重要,反对出兵西征收复新疆失地,要求把塞防的经费用以扩大海军之需。另一派以陕西总督左宗棠为首,他们坚持海防与塞防并重论,提出了不能“扶了东边倒却了西边”,力主收复新疆。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下面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再现历史情景,就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展开辩论。
海防派的主要观点:
(一)新疆这块领土对国家来说是无用的,收复新疆不仅不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会造成财政上的巨大损失。
(二)在俄、英向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收复新疆,即使勉强收复,也无法保持,势必旋得旋失。
(三)中国实无力量兼顾沿海和边塞两方面的防务,而比起新疆来,海防更为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新疆、专备海防。
(四)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手,因而不能出兵西征,应该把经费用以扩大海军之需。
塞防派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的国防是一个整体,海防与塞防互为表里,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片面地强调海防而忽视塞防,‘扶得了东边倒了西边’,恐怕到头来是‘西边必倒东边亦未能扶也’。因此,塞防、海防应当并重。”
(二)新疆是国家的西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则蒙古难保,进而京城就不保。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三)外国势力,特别是沙俄在我国西北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加强塞防以抵御沙俄,乃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四)新疆问题,已经带有复杂的国际因素:对我国新疆怀有侵略野心的沙俄和英国,都企图利用新疆的动乱形势及阿古柏入侵势力来达到自己的侵略目的,竭力阻挠中国主权在新疆的恢复。特别是侵占伊犁地区的沙俄,更时刻准备以伊犁为跳板,进一步吞并中国的西北领土。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显示了良好的才能,对课本内容掌握理解的也比较准确。我想海防和塞防之争,已经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析了,而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左宗棠等人以祖国疆土、民族利益为重,批驳了边疆无用,得不偿失,出兵必败等奇谈怪论。最终清政府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以六十五岁高龄,不顾重重阻力和种种困难,毅然上任。
教师:同学们介绍的非常好,也非常详细,1876年左宗棠兵分三路,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逐步收回失地。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大家想,左宗棠能打赢这场仗除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官兵的英勇作战外,还有一样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但是这场战争结束了吗?我们的伊犁还在哪个国家的侵占之下呢?
学生:没有结束,伊犁还在俄国的侵占之下。
教师:这时许多士兵主张乘胜用武力收回伊犁,然而左宗棠却阻止直接用武力解决伊犁问题,他提出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问题,如果达不到目的,再采用军事手段,并且在哈密设立了抗俄司令部。左宗棠为什么这么做呢?难道他怕了吗?
学生:不是。左宗棠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手、采取了不同的斗争策略,不做无谓的牺牲。
教师:在收复伊犁的交涉过程中,有位非常有名的外交官,他是谁?
学生:曾纪泽
(学生利用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曾纪泽。强调他“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不顾沙俄软硬兼施,提出“我想从今以后,中国土地断无再让之事”,使沙俄无言以对,被迫交出伊犁。)
教师:为了配合曾纪泽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教师:前有曾纪泽机智辩论,后有左宗棠誓死保卫,最后我们收回了伊犁。但是我们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吗?
学生:我们用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和大量赔款换回伊犁。
教师:同学们你认为这么做值得吗?
学生:当时俄强我弱,要收回伊犁,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的,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门不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所以伊犁比那些土地和赔款更为重要。
教师:曾纪泽和左宗棠懂得有所失才有所得,他们能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疆已经全部收复,但是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主权完整的新疆,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工柳。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诗。
(课件播放《凉州词》、《七绝》)
教师:这就是左公柳,这些柳树为什么能得此名呢?
左宗棠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便传令,凡大军过处必植树,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来一路栽。每个士兵不仅能打仗,还要会栽树,每到一处,须栽柳树数棵,每棵树上挂着栽种人的姓名,负责成活。左公率先垂范,亲自携镐植柳。如今的嘉峪关、哈密等地,都留有左公亲手所植的柳树。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道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为纪念左宗棠筹边新疆、为民建福的不朽功绩,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教师: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大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着自己的生命,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教师:我们不难看出,左宗棠考虑的不但是如何收复新疆,而且还有如何去建设新疆,他希望新疆能永远的长治久安。那么清政府最终有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呢?
学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教师:这节课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左宗棠,那么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看看历史上很多人是怎样评价他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呢?
出示材料:
“没有左宗棠,新疆难说。”──毛泽东
“以屈膝,有一伟人生焉,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 ──谭嗣同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教师: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他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历史背景中去看待他,要客观地评价他,不要用现代的标准去苛求他们。我们要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有贡献,特别是收复新疆,这是爱国之举,抵抗沙俄侵略,他是有功之人。但是他毕竟是清朝的一位封建官僚,这注定他有两面性,既反侵略,又反人民,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这是该否定的。但是综合他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功大于过的。希望大家以后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
教师:学到这里,大家能不能对本课做个小结呢?
教师:一百多年前,新疆历经苦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我们要坚定信念,任何分裂祖国的做法都是可耻的,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以国家昌盛、民族团结为己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近代屈辱的中国历史上,依然有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誓死保护祖国的领土、维护祖国的完整、捍卫祖国的主权,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正是这种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正是这种爱国热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通过学习,扩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自学能力、演绎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编演历史情景剧和辩论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大胆响应新课改的精神,把课堂的主要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老师退居二线,充当课堂的主导,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去扮演历史角色,大胆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融进历史情景,体会历史时期角色的心理、环境等。
不足之处,上课的触角不够灵敏,情景的创设没够炉火纯青,应该更大胆创设情境,大胆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更多的时间、活动更多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时间由于内容安排较多稍嫌紧促。这节课给了我以下启示:
(一)历史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成长。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跨学科知识要尽量丰富。另外理论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三)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性;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大胆创设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教案、学案需要不断的反思、修改,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