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
初中二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题目:
《甲午中日战争》八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的内容。
课时:
课时
一、
教材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知识面较广,个性也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19世纪40年代起,列强用坚船利炮打打了中国的大门,腐朽无能的的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播放课件)
对于这场战争,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学生思考。
教学活动2
(二)、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播放课件>
1、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吞朝侵华”列为基本国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
引导学生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
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1894年7月——1895年
①平壤战役
②黄海战役
③辽东半岛战役
④威海卫战役
配合课件,说清楚战争经过以及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结果:清政府战败,双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4、提问:清军为什么战败?
学生思考,回答,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教师总结,展示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二、《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割地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赔款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设厂
提问:与中英《南京条约》作对比,这些条款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种不同,对我国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列强对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由此可以更好的控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奴役我国经济。
2、影响:
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中英《南京条约》作对比,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再由教师总结: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提问: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直接控制我国经济,使我国的经济逐渐受控于列强。
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 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四、战争的影响与启示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可以互相讨论,给出答案。教师总结。
提问:学习之后,你又得出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踊跃回答。
这一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时的引导学生得出“落后要挨打,要自强自立”的教训。
教学活动3
(三)总结
下面我们集体朗读这首诗结束本课
一八九四甲午战,割地赔款丧主权,世昌殉国黄海间,开设工厂增口岸,
北洋舰队全军没,马关条约被迫签,大大加深殖民地,基础知识要牢记。
七、教学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上策比较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整节课课堂容量较大,所以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积极性,另外,在讲解中也要适当的扩展学生的思维,要兼顾时事,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神圣不可分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八、教学反思
上课之前,先用一节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节选后的央视纪录片《北洋水师》片断,通过视频资料了解黄海海战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经过,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启迪他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