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最大力度高考改革,“分数决定论”变了吗?
时间:2016-04-05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今天,整个中国例行进入高考时间,942万考生共赴考
今天,整个中国例行进入“高考时间”,942万考生共赴考场。2015年的高考却有点“不一般”,因为有些变化已经在悄悄进行。
去年招考改革方案出台了“不分文理”“英语两次
考试机会”“综合素质评价”等一系列新文件。多年来“一把尺子量人才”的教育模式将被打破,让不少教育人士倍感振奋。然而,评价尺度的变化也引来不少争议,最大质疑来自于如何保证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
对此,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接受光明网专访时表示,公众在评价方式上的“敏感”情有可原。“在人口众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国情下,高考作为一种评价机制虽谈不上绝对科学合理,但至少是最公平的,具备可信度高和权威性强等特点。而改变评价尺度之后,大家认可这个方式和结果都需要一个过程。”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但对于这个被誉为30年来最大动作招考改革方案,王殿军则保持谨慎的客观。“原来刚性的高考制度现在已经松动,但改变的不是一些特别本质的东西。如考多少门什么时候考,其实不是一个本质的改变,因为最终基本上还是只看考试分数。”
在这位名校的校长看来,高考改革真正本质的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选择性;二是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在分数之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参考指标。
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参考标准具有积极意义,但如何做好评价则是另一层面上的事情。不同于专家学者停留在理论层面探讨,王殿军的关注点更接地气,以成绩作为选拔尺度的单一化方式已发生变化,但这一步迈出来之后,中学要评什么?怎么评?评的结果高校能否参考?王殿军校长更加关注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问题。
的确,除了高考成绩我们选拔人才还能看什么?在过去的几年中,王殿军带领清华附中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积分系统”,力图构建一个可信可用的评价体系,并与全国80余所重点中学共同发起大学先修课程(CAP),着力探索学业评价的新模式。
“综合素质评价若能有突破的话,应试教育就没有必要了,决定录取结果不仅仅是分数。何时让高考分数线变成选拔资格线,高考改革就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阶段了。”王殿军说。
推荐阅读:
天津科技大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