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三年级 > 语文 > 正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和教案说课稿

时间:2016-08-12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三维目标: 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3、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解读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4、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

  三维目标:
  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3、尝试在网络环境中解读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4、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文本。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中国建筑的特征》,充分阅读。
  2、制作《中国建筑的特征》网页。
 
  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作品、相关背景及中国建筑的特征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3、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1、学生观看视频:中国建筑之魂——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一生
  2、学生浏览网页,查看 “走近作者”板块,其中包括: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二、图片欣赏
  学生浏览网页,查看 “图片欣赏”板块中的“中国建筑”栏目。
  欣赏各种各样的中国建筑照片。
  提问:图片中的建筑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那么,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它们又有哪些共同点呢?
  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三、走进文本
  (一)阅读文本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学生浏览网页,查看“合作探究”板块中“初步探究”。然后根据提示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附网页内容——初步探究: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二)分析文本
  学生浏览网页“走进文本”板块,进行自主学习,分析文本。
  要求学生总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认识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
  1、析题
  学生浏览网页,查看“走进文本”板块中的“文题资讯”。
  附网页内容——文题资讯: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题目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字词积累
  学生浏览网页,查看“走进文本”板块中的“字词积累”。
  附网页内容——字词积累:
  ●字音辨析
  (1)切削(xiāo)  削(xuē)弱  (2)门槛(kǎn)   栏槛(jiàn)
  (3)殷(yīn)代     殷(yān)红
  ●形似字辨析
  (1) 磨坊  船舫  额枋  (2)房檩  仓廪  凛冽
  ●词语辨析
  (1)文法:语法或法令成文,文中意思是语法,作者用来指建筑活动中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惯例和规则,非常生动形象。
  法式:标准的格式,文中指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
  (2)构件:文中指组成建筑物某一结构的单元,如梁、柱等。
  构架:建筑物的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3、具体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重点浏览网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更真切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具体内容见网页。)
  4、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探究”中“初步探究”提出的问题。
  学生浏览网页“整体把握”和“文章结构”板块。
  附网页内容——整体把握:
  ●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合作探究
  1、初步探究
  学生对照网页,自由讨论,自行解答“初步探究”中的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深入探究
  (1)学生质疑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碰到的疑问,可自由提问,然后大家共同解决。
  (尽量由学生解答问题,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
  (2)探究: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教师归纳:
  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课堂借鉴,能力提升
  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
  学生浏览网页,查看“接轨写作”板块。
  1、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
  指导学生查看网页。
  2、写法借鉴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概括时,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步步深入,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2.作者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建筑如同作文章一样,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
  自由论坛
  1、学生浏览网页“自由论坛”板块。
  附网页内容  :
  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梁思成先生不仅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而且拿出了带领学生们收集古建筑文献时记载的《全国建筑文物简目》,把它们一并交给了那位解放军干部,并对他进行了详细讲解。毛泽东命令:“把这幅图,交给围城部队。一定要他们注意保护这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部队在进行攻击练习时,一定要对目标计算精确!”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第一项第一级。在攻城的演习训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弹损毁文化古迹。一个月后,1949年1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著名画家徐悲鸿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服从民意,使北平免于炮火摧毁。”康有为先生年逾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很快,北平和平解放了。这一次胜利,是良知的胜利。不论是毛泽东、傅作义,还是梁思成、康同壁,历史都会“大书一笔”。
  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还打了一个大 “×”,从此他一出家门就必须戴上这块黑牌子。1957年,“反右”运动正如火如荼,“梁陈方案”立刻被否定。1957年,陈占祥被打成右派,而梁思成,幸亏彭真的“提前”保护,才免遭厄运。
  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对此,你有何想法?请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
  中国的古建筑要“保”还是“拆”?
  2、学生自由发言并在网上发贴。
  要求学生再次浏览网页“图片欣赏”,以及“相关资料”板块,先自由发言,各自发表看法,然后点击“进入论坛”并发贴到网上。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梁思成先生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大家对我们祖国的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梁思成先生在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还可以感受到梁思成先生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标签:


相关内容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

课文《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之前小编已经和大家分享了关于朱光潜《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许多学习资料,但是在想要学好这篇课文还是要对读原文才能更好的理解,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


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西晋初年官员兼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被人称为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之前大瀚教育小编已经将陈情表的许多学习资料分享给大家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译,原文与翻译一一对应,同学们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翻……


庄子逍遥游翻译
庄子逍遥游翻译

在以前的文章中小编已经不止一次的分享了有关于《逍遥游》这课的学习资料,包括了逍遥游阅读答案、逍遥游作者庄子个人简介、逍遥游ppt课件等等,现在小编要分享的是这篇课文的全文翻译,希望对大家学习这一课有所帮助。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