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咬文嚼字》一文由朱光潜先生所做,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来辅助自己学习,这样学起来事半功倍。 咬文嚼字教案点击下载 一、导入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
《咬文嚼字》一文由朱光潜先生所做,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来辅助自己学习,这样学起来事半功倍。
一、导入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2、请同学说说“咬文嚼字”的含义——不注重实质,过分推敲词句。是一个贬义词。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整体理解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 1、给文章标出标号,并概括段意。
◆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部分:(1、2)从郭沫若修改剧本《屈原》台词谈起,具体写如何“炼字”;
第二部分:(3、4、5)品味《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通过与王若虚的改文比较,证明“咬文嚼字”,实际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突出“咬文嚼字”的意义;
第三部分:(6)对典故“推敲”提出异议,再次强调文字上的推敲,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观点性语段在第3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概括一下就是: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个道理大家是否接受?那么,我们是否学完了?——没有,对,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我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些咬文嚼字的本领。
(二)、再读课文
1、请同学再读课文,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要求: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填表:

2、具体分析
◆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三个实例? ——不是。
3个修改实例中,第一例是修改后增色不少,表达效果增强了;
第二是改坏了,越改越不好的;第三例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修改字词,不仅是在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上进行“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即“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文字,其实是在锤炼思想感情
◆3、视时间而定:插入提问:对“推敲”这一典故,朱光潜先生和韩愈的观点发生了分歧,你们如何看待?
——其实,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之所以不同于韩愈,根本原因还是取决于如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运用怎样的字词,取决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运用实践
1、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投影三
春风又“到”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浓”
“眼”看朋辈成新鬼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忍”看朋辈成新鬼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交流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 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小结:通过本文学习,我们欣喜地发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作一番咬文嚼字的推敲,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以说,文学的深刻魅力就在于此。
四、延伸练习
(一)、赏读下面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1、(苏)东坡闻荆公(王安石)《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旧时‘笑’也作‘ ’)有何可笑?”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 坡云:“《诗》曰:‘ 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 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宋)苏东坡《戏谑编》
2、王荆公会客食,遽问:“孔子不撤姜食,何也?”刘贡父曰:“《本草》书,姜多食损智。道非明民,将以愚之;孔子以道教人者,故云。” 荆公喜,以为异闻。久之,乃悟其戏也。——(宋)罗点《闻见后录》
(二)从自己的作文中找出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
标签:
高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