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时间:2015-12-10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就是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之前小编已经和大家分享过了咬文嚼字教案,如果觉得不是很详细的话,可以根据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此篇文章再学习以下,以下是完整版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导入 相信大家上个暑假都知道发生在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就是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之前小编已经和大家分享过了咬文嚼字教案,如果觉得不是很详细的话,可以根据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此篇文章再学习以下,以下是完整版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导入
相信大家上个暑假都知道发生在菲律宾的劫持人质事件吧,假如你对匪徒说: 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
两句话意思有什么差别呢?
再如,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1船长没喝酒。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这两个事例可知,增一字减一字,含义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 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来跟着朱光潜先生学习如何“
咬文嚼字”
(图为《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
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 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 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 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 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为第四句填一个字。
标签:
高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