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未来读后感
时间:2015-12-11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这篇《宇宙的未来》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讲演稿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图为《宇宙的未来》作
这篇《宇宙的未来》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讲演稿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图为《宇宙的未来》作者斯蒂芬·威廉·霍金)

《宇宙的未来》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英国的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现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和“试验课本”均选用了这篇演讲稿。面对这篇专业性很强而难于理解的课文,笔者很自然地生发了与霍金,与课文有关的三个方面的联想。
霍金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对他的敬重,不仅在于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巨大贡献,还在于他对人类的这些贡献,是在身患绝症,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作出来的。一见到霍金的名字,不禁使人想到了高士其。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高士其的名字很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来说,高士其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高士其”三个字频频出现在报刊电台和中小学的课本上,如果要说偶像,高士其可是那个时代许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霍金与高士其,两人何其相似乃尔!
其一,他们都是科学家。
其二,他们都是身患绝症,全身瘫痪的科学家。
1927年,高士其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次年,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造成全身瘫痪。那一年,高士其23岁。
1962年,霍金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也是在“次年”,体检时,被确诊患上了 “肌萎缩性脊髓索硬化”这一无法治愈的疾病,后来,身体每况愈下,以致全身瘫痪。那一年,霍金才21岁。
其三,他们的科学研究,都是在身体致残以后,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极为艰难的情况进行的。
高士其致残后,他仍以超人的毅力,坚持学完了细菌学博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回国后,他的工作的重心转到了科普创作上。他的手瘫痪后,笔握不住了,甚至连说话也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创作。他先打好腹稿,然后艰难地发出模糊的喉音‘嗯嗯、喔喔’,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由秘书、妻子和护士记录整理。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字,往往要反复哼二十几遍,记下一段话,要用半天时间……
霍金致残并瘫痪后,再也无法用自己的声音表述他的思想,只能借助3个手指操纵按钮输入要说的话,再经由语言合成器发出声音,他的演讲,就是采用这样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方式进行的。平常,霍金看书必须依赖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写作则是以平均一分钟输入10个单词的“慢”速度进行……
最终,他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诚然,学习《宇宙的未来》,我们要学习霍金的先进理论,而霍金的精神,“霍金们”的精神,同样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的。
标签:
高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