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课堂重构:让教学走向生成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75 更新时间:2005-5-16 教研活动中,我接受了执教《加法交换律》的公开教学任务。于是,趁还有几天时间,我便翻阅资料、浏览网络,意图寻求相关的经典设计来拓宽自己的备课思路。
课堂重构:让教学走向生成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75 更新时间:2005-5-16
教研活动中,我接受了执教《加法交换律》的公开教学任务。于是,趁还有几天时间,我便翻阅资料、浏览网络,意图寻求相关的经典设计来拓宽自己的备课思路。可没想到的是,搜集到的教案大多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这是为什么呢?阅读了课本教材后,我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下是本课教材内容)
准备题:27+73 58+37
73+27 37+58 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
例1:一家电影院,走道左边有476个座位,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左边的座位数加上右边的座位数:476+518=994(个)
右边的座位数加上左边的座位数:518+476=994(个)
答:一共有994个座位。
因为上面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所以476+518=518+476。
观察下面的题目,在○里填上>、<或=。
28+30○30+28 207+131○131+207 54+1049○1049+54
从上面的算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____。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分别表示任意两个数,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 b+a
以前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统揽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铺设的教材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样的教材结构,似乎隐示着一条顺畅的教学流程:在口算关联式题中孕伏规律——在计算座位总数中感知规律——在填写计算符号中理解规律——在补充结论空格中揭示规律。这样的教学进程,无疑会是通畅的、顺利的、容易接受的。我在想,是否受了教材编排中顺畅思路的诱惑与固有结构的牵制,众多的教案设计便显示出了不约而同的共性了呢?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教学流程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吗?在简约便捷的课堂进程中,数学的现实意味在哪里?学生的充分体验在哪里?知识的个性化感悟又在哪里?也就是说,这种顺畅思路的背后所隐藏的很多东西,成了落实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的严重障碍。于是,我便萌生了一种“重构课堂”的冲动。这种冲动支撑着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用“动态生成”的现代教学观重新演绎《加法交换律》的课堂生态。下面,简录课堂全程,以飨同行。
【现场实录】
一、眷注现实,感知规律
师:课前,有位家长打听我们学校现在有多少学生。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给他
们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出示)
阳光学校有寄宿生251,走读生322人。
根据信息,你能算出学校共有多少学生吗?
生1:寄宿生人数加上走读生人数就是全校学生人数。251+322=573(人)(板书)
生2:走读生人数加上寄宿生人数就是全校学生人数。322+251=573(人)(板书)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这两个加法算式得数相同。
生4:我发现两道算式中加数都一样,但位置换了一下。
生5:我发现虽然加数的位置换了,但和仍旧不变。(板书:加数位置换了,和不变。)
师:尽管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是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51+322=322+251)
[反思:事实上,教材提供的“计算电影院座位数”的问题情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一情境似乎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距离较远。因此,教师设计了“替家长计算学校总人数”的生活题材,拉近了数学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因而也有效地激活了数学学习的潜在价值,扩张了数学学习的生命意义。从中,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知 “加法交换律”知识的鲜活存在。]
二、开放探究,体验规律
师:请大家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加数位置换了,和都能保持不变呢?
生1:不是!
生2:我觉得有时侯是,有时侯可能不是。
生3:我认为肯定是!
师:究竟刚才发现的规律是否符合所有的加法算式呢?接下来,请大家举例验证。
验证建议:
①独立验证: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否一定保持不变?
②小组交流:是否存在例外的情况?
③代表板演: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验证实例。
(学生按照建议有条不紊地展开活动)
生4:125+375=375+125
生5:4+5=5+4
生6:764+809=809+764
生7:10000+20000=20000+10000
生8:43+56=56+43
师:请大家观察,他们写的这些算式是否都具有像刚才第一道那样的规律呢?
生(齐):是!
师: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
生(齐):写不完。
师:既然写不完,老师就用省略号表示!
[反思:面对“251+322=322+251”的数学事实,学生对“是否所有加法算式交换加数位置和都保持不变”这一问题展开了个性化的猜想,这种猜想是学生现场思维的真实反映。然后,教师又引领学生通过独立例举、交流共享,进一步充足了学习材料,丰富了数学事实,为知识的归纳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背景。]
三、个性解读,建构规律
师:请观察,这些算式都有一个什么特点?
生1:这些算式中交换了加数位置,和相同。
生2:这些算式中的加数和得数都不变,只是加数的位置换了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的特点,其实就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加法交换律。(出示定律,学生齐读。)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能否用其他的方式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呢?
生3:我用字母表示——a+b=b+a。
生4:我用图形表示——□+△=△+□
生5:我用实物表示——小明的重量+小红的重量=小红的重量+小明的重量
师:在同学们踊跃的创造中,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加法交换律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更是有趣的生活文化。同时,老师要告诉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策略。所以,我们常常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反思: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教师并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而原始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加法交换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四、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师:学了知识,肯定有用。想一想,我们学了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用?
生1: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加法应用题。
生2:可以使计算变的方便一些。
师:还有什么用途呢?
生:……
师:其实我们早就用到过了“加法交换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道题目。
(出示一道计算并且验算的加法笔算题及解答过程)
师:看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生3:以前我们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反思: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应由教师全盘托出,而应由学生亲身体味。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当学生的思维不着边际时,教师适时地呈现“验算”的题例,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其凭借自身的认知能力疏通了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从而真正感悟到加法交换律的广泛应用。]
[后记反思]
纵观课例,固有的课堂模式得到了适度的重构,数学教学正逐步走向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三点启示:
1、眷注现实,革新教材——教学走向生成的起点。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课标语言)笔者认为,现实的学习内容决非等同于现行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樊篱而不能自拔,那么,教学走向生成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从这点来看,眷注现实、革新教材,应该是促进教学走向生成的起点。实录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现实,用“替家长计算全校人数”的生成性内容替代了“计算电影院座位数”固有性内容,较好地接轨了学生的生活现实、激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2、开放课堂,体验学程——教学走向生成的核心。
既然“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标语言),那么,封闭狭隘的课堂环境势必应该加以打破和拓展。课堂教学不再以延续教案预定思路、带领学生参与学习为重点,而应以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场景、引领学生体验学习全程为宗旨。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生成。实录中,对于加法交换律观念的形成,学生们充分经历了“自由写算式体味规律”——“原生态语言描述规律”——“个性化方式表示规律”的丰富学程,于是,数学知识逐渐浮出水面、逐渐动态生成。
3、个性感悟,意义建构——教学走向生成的归宿。
动态生成性数学教学的归宿是什么?笔者认为,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的现实归宿。尤其是,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更是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终极目标。实录中,教师没有按统一的要求去指挥学生,而是以一个比较广阔的问题空间为背景,引导学生计算体验、写式体验、描述体验。这样,尽管“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是规定统一的,但学生心目中的“加法交换律”却是丰富多彩的、富有意义的!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眷注成长 激励发展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06 更新时间:2005-5-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评价标准:多维分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八种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评价,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秉持热切的期望来关注和接纳学生,建立“多维分层”的评价标准,来强化学生的丰富潜能,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
【案例】《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根据自己的想像,剪出一幅图案。
(学生剪出了多种栩栩如生的图形:红五角星、桃子、蝴蝶、手拉手跳舞的小女孩……)
师:请仔细观察你们剪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些图案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左右两部分互相重合。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真棒!
生2:我觉得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角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真不简单!能把学过的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准确地挑出来!
生3:同学们穿的校服上的拼图、蝴蝶、蜻蜓、飞机、人的五官等都包含着轴对称图形。
师:借助自己的经验,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孩子。
这时生4发言了,但举的例子是错误的。
师:这个例子虽然错了,但他敢于发言,比起以前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了,大家表扬他!
案例中,教师珍视前三位学生所表露出来的不同智能倾向,确立了“多维” 的评价标准。生1能用具体语言简练地概括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说明他的语言智能比较强;生2能反思学过的几何图形正确挑出轴对称图形,说明他的视觉空间智能比较强;生3能列举现实生活中见到过的轴对称图形,说明他的自然观察智力比较强。对于这三位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都有效地突出了对其强项智能的肯定和期望。而面对生4的错误回答,教师没有从结论是否正确本身去评价,而是从态度转变方面同样给予了充分的表扬,更是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性。笔者认为,确立“多维分层”的评价标准,是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评价主体:多元整合
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是权威的评价主体,学生则是无奈的评价客体,这样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课堂主权,阻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对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操作策略,要求课堂评价能够兼顾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的优化并存,引领学生走出消极被评的尴尬局面,调动批判反省的固有潜能,使其在评价主体间蓬勃的信息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成长体验。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当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出 “缠绕法”、“滚动法”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后,课堂上出现了如下场景)
师:真能干!同学们采用了“缠绕”、“滚动”等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圆的周长。那么,这两种方法是否适用于测量所有的圆周长呢?
生3:“缠绕法”和“滚动法”适用于较硬的圆,不适合于较软的圆(比如说布做的圆);
生4:“缠绕法”和“滚动法”适用于剪出来的圆,对画在纸上的圆不适用。
生5:“缠绕法”和“滚动法”不适用于测量类似于圆形湖面这样的面积。
生6:“缠绕法”和“滚动法”也不适用于测量类似于电扇开动时扇叶形成的圆形这样的面积。
师:有道理!看来,尽管我们的发明极富创造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7: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有公式。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计算圆周长的公式,那就好了!
面对学生即时生成的“缠绕”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教师没有采取传统的权威评判,而是以“这两种方法是否适用于测量所有的圆周长呢”这一问题为转折点,将评价的权利完全交付给了学生。评价时,学生充分调动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思辨灵性,颇有远见地论述了“缠绕”、“滚动”两种方法的局限弊端,引发了探究周长计算公式的积极心向。正因为这些评价意见源自学生,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所以才更易被接受和内化。当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堂评价都需多方参与,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现场的即时状况灵动地加以组织。
(三)评价策略:适度延迟
在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往往会产生丰富的个性化想法,对此,教师该如何评价?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延迟评价原理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所以,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是应采取适度延迟的评价策略,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特级教师 吴正宪)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这句话对吗?
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意见分歧很大。对此,吴教师没有即时评价,而是让学生按不同的意见站成两队。
师: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可以开个辩论会嘛!认为正确的同学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为反方。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向对方阐述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两位同学,吴老师给他们提供一张圆纸片。一名同学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向反方振振有词:“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1/2吗?”反方同学见状沉不住气,急于反驳,吴老师也给了反方两名代表一张圆纸片。反方同学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同学示意:“像这样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也占1/2吗?”就这样,两队僵持不下。
师: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队伍中去。
正方一些同学陆续站到反方那边,最后还剩下2名正方代表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你们不服,说明理由啊!
生(正方):这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难道不占1/2吗?
生(反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1/2吗?
生(正方)……
师:正方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好,看来是否占1/2关键要看是否把圆纸片“平均分”了!
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吴老师没有简单地评判孰对孰错,而是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的富有竞争意味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知识的理顺和意见的统一。这种立足逐步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教师即时的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学生在延迟评价所留下的宽泛过程中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课堂成了个性飞扬的人文天地。这样的课堂评价,已然超越了传统狭隘的固有范畴,临近了生命发展的至高境界。
(四)评价艺术:人文诗化
课堂是师生生活唯美的“诗意栖居地”,这是课改背景下理想化的课堂境界。唯美的课堂,应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艰苦探索后的欣然发现,应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身处迷途时的意外收获,还应有“摘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那种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笔者认为,唯美的课堂更应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种春风化雨般的诗意评价。可以想象,一成不变、全无生气的评价风格,是难以引领学生在课堂中诗意栖居的。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中,中国队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点球。你会安排哪位运动员主罚这粒点球?可以参考几位运动员以往的点球实绩。
罚球总点数
进球数
郝海东
25
22
范志毅
20
18
祁 宏
50
43
生1:我觉得应让范志毅来主罚,因为它只失了2个球。
师:有道理。郝海东失球数是25-22=3,范志毅失球数是20-18=2,祁宏失球数是50-43=7,这样看来让范志毅去罚球的确比较保险。同意这一观点的请举手。
全班学生齐唰唰地举起了手。
师:考虑好了吗?不改啦?
生(齐):考虑好了!不改了!
师: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罚点球的成绩是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是1-0=1,比他们三位都少,那么这个世界杯的点球难道该由我去罚不成?
学生们都笑了,笑过之后是崭新的思考……
“绝对失球数少——球技稳定——主罚点球”,这是学生真实的现场思维,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这时,教师如果还是固执地予以说教式的评价:“这种方法不公平,应该看进球数与罚球总数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说明球技越稳定……”,那么,不仅学生的原生态思维会被扼杀,而且师生之间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认知对立和情感隔阂。对此,案例中那位教师的评价方式颇值称道。面对学生的缺失观点,教师先是欲擒故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功需求,然后,教师话锋移转,凭借一个幽默风趣而意味深长的现实反例,给予了学生“润物无声”却又“恍然醒悟”的点化评价,从而让这一环节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课堂便又充盈了颇多的人性和诗意。
综上所述,课堂评价只有以“眷注成长、激励发展”为理念导向,构建“分层多维”的标准、确立“多元整合”的主体、讲究“适度延迟”的策略、追寻“唯美诗化”的艺术,才能真正形成开放的、浸润的、良性的课堂文化,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