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时间:2017-12-0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利川市东城土桥小学李建华 摘要:信息技术的作用之大,新兴信息技术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利川市东城土桥小学 李建华
摘要:信息技术的作用之大,新兴信息技术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能力,朗读能力
语文是每个学生一生中接触最早,涉及面最广的一门学科,能充分、灵活、广泛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最大目标,除传统的授课模式外,新兴信息技术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呢?
(一)、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解疑答惑、始终与最新的时代信息保持同步。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固然有其长处,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再怎么也没有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来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二)、利用有声读物设备大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有情感的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现在社会都在提倡要进两个图书馆即“图书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相比前者后者更能让学生陶醉其中……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时空。一些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记叙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绘制出人物活动的线路图、行踪图等,以抓住课文脉络,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络资料,结合自己平常对周边事物的所闻所见,很快就写出了有理有据的作文。它既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先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信息技术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声、像、三维动画,使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凭借,情境的创设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了情境学生才能识别美丑,辨别善恶,认知事物,升华情感。因此说,创设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带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和保持知识,而且能够创设逼真的语文学习情境。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是笔者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知之不多,而对鸦片对中国国家、家庭、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也感触不深。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先把《鸦片战争》这部影片放给学生观看,以求让学生对那个时期的屈辱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把林则徐激奋人心的销烟场面和万众欢腾的情景首播放出来,播放画面的同时,再配以欢欣鼓舞的音乐,学生的情感喷涌而出,那一课,他们读得声情并茂,时而慷慨激昂,进而义愤填膺,深深地对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依据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囿于教材的内容和范围,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网络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积累不失为营设开放性语文学习环境的第一个策略。网络环境带给学生可享用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是远非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所能比拟的。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爱好在因特网上可以积累各类文学大家、科学家、伟人、模范人物等的资料库,他们可以汇集中国的名山大川于一方或几方小小的网页,可以走进中国两千年文明历史与圣贤大哲们进行直接对话,可以随意搜索一篇精美的诗词文赋进行低吟长诵,当然也可以把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料进行搜索整理,制作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资料卡片……果真能如此,我们还担心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我们还担心学生学起语文来味同嚼腊吗?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电脑手抄报。让学生动手制作手抄报已成为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标致,但是,带领学生制作电脑手抄报,恐怕囿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一时间还不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应该看到,电脑手抄报对学生来说具有无穷的魅力,一张小小的电脑手抄报,从文字的选用和输入,从图案的选择,从艺术字的设置,从各类板块的链接,隐含着学生多少希冀,多少期盼和多少创造性的劳动。而在这一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电脑作文、利用电脑给课文和诗歌配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也可以引导着学生做出自己的语文学习网页……如此等等,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新课标所期待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