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向来被业内人士密切关注,尤其的备考的工程师们,更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分享。本栏目邀请到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年轻工程师杨开,他于2014年第一次参加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利用半年时间在工作之余备考,并最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向来被业内人士密切关注,尤其的备考的工程师们,更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分享。本栏目邀请到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年轻工程师杨开,他于2014年第一次参加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利用半年时间在工作之余备考,并最终以【31+32=63】分的成绩通过考试。本刊将连载刊出他备考的准备和经验,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同志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1 考前准备及必备资料
1.1 规范、标准、规程
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规范、标准、规程必须准备齐全,准备好。2013年,很多人没带《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桥梁的题目却无从下笔;2014年,很多人没有带《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和《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做不出题目。这种最最低级的错误,千万不要出现,不能掉以轻心和抱有侥幸心理。实际上,越是不常考的规范,出的题目越简单,只要翻到条文,通常就能正确解答出题目,要尽量争取得分。所以,备考的第一步,就是将所有规范准备齐全,也算是对考试的重视。
1.2 参考书籍及文具
(1)参考书籍
1)张庆芳老师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2)命题组编写的《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解答及分析》;3)张庆芳老师的《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与考点分析》;4)施岚青教授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指南》;5)兰定筠博士的《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考前实战训练》;6)朱炳寅总工的“四大名著”——《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2)文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具没有好坏之分,大家选择合适自己的就行。计算器必须两个,以防特殊情况发生。考试水性笔笔者推荐三菱UM-100,只推荐六个颜色——黑色(考试答题使用)、红色(对答案使用)、蓝色和蓝黑色(做笔记使用)、绿色和天蓝色(颜色醒目,标记重点使用)。活页本+活页纸若干,做题一定要用本子,按照答题的格式,认真作答,写出所有必需的过程,再用红笔批改,用绿色的笔写下自己为什么错以及该题的陷阱和重要考点,用天蓝色的笔写下提醒自己的话。考前笔者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我的习题本。卷笔刀、2B铅笔和橡皮,这个必须要在考前都准备好,并且铅笔一定要在纸上打磨圆润(不能细尖),涂答题卡才可以迅速,能节省时间,小技巧发挥好也有大功效。2 备考计划及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基础(3月3日~4月19日)
笔者从施岚青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指南》(简称《指南》)开始看起,这本书一共有1200多页,笔者对照着规范,根据书中列举的规范条文,翻到规范的相应位置阅读,把《指南》中对规范原理的理解简要地摘抄了一部分在规范条文的空白处,方便自己弄懂原理,理解规范。基础阶段把规范过了一遍,由于没有做题,对规范还没有太深入的理解,甚至有看过了就忘了的感觉。但是这个阶段至少培养了自习的良好习惯,慢慢地开始进入备考的状态。(2)第二阶段——入门(4月20日~6月7日)
有了一定的基础铺垫,笔者便开始了真题的训练。无论是什么考试,笔者都很看重对真题的把握,真题是复习的最好资料,是其他任何题目都无法比拟的,必须把真题研究透彻。笔者就张庆芳老师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开始了真题之旅。做前5年真题时应带规范 表1
4月20日~5月17日,笔者把前5年真题做了第一遍,正确率不高,而且有一些错误是经常犯的。笔者把这个阶段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总结,如表2~6所示。笔者在5月20日~5月23日利用空闲时间做了一遍2011年的真题,效果很不理想,笔者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以便于吸取教训。5月24~25日周末,笔者模拟考场环境把2011年的真题又做了一遍,因为刚做完,情况还不错,上午题的正确率是31/40,下午题的正确率是37/40。5月25日~6月7日,笔者把前5年的真题做了第二遍。这次是做完一门科目所有的题目才对答案,都是在活页纸上严格按照考试要求答题,写出规范条文和公式,第二遍的情况比第一遍的要好一些,正确率达到了80%左右,但是错误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做一遍还不能完全掌握。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混凝土结构) 表2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钢结构) 表3
入门阶段,会遇到一些题目看不懂解答,或者有一些困惑,笔者经常会在qq群里请教各位考友,与大家讨论,还是有一定的收获。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钢结构) 表4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钢结构) 表5
(3)第三阶段——提高(6月8日~7月14日)
二级和一级一样,有很大的共性,都是围绕规范出题,虽然二级简单一点(二级砌体的难度和一级相当),把二级的题目做一遍,能起到很好的查漏补缺效果,掌握各种题型,也能更加熟悉规范。事实证明也是如此,笔者通过做张庆芳老师的《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与考点分析》发现2014年的一级真题中有4道题目就是往年的二级真题。二级中一些考题的出题方式和考点很新颖,甚至在以往的一级题中也没出现过,比如吊环、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楼板钢筋补强,所以笔者印象深刻,没想到2014年的一级就全都考了,所以遇到有特殊的题型,如果能够好好掌握和消化,将受益匪浅。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高层建筑结构) 表6
第一遍近5年真题情况 表7
注:由于在入门阶段已经做了2011年的真题,所以这次没有再做了。
(4)第四阶段——强化(7月15日~8月15日)
这个阶段,笔者把近5年真题按照考场要求的4个小时,做了第二遍,并把2013年二级的真题做了一遍。做整套的真题,都放在周末的两整天时间里,每天模拟一套。第二次的正确率比想象中的要低,原本以为第一遍对完答案后都能理解和掌握,正确率可以超过90%,结果却都在80%左右,而且很多错的题目是第一遍做对了的,这是没有真正完全掌握知识点的体现,因此也更加突出了多做真题的意义。
利用平常工作日的早晚时间,笔者把前5年真题中做错的题目又重新做了一遍。这个过程就是反复研究真题的过程,需要达到的效果是,一看题目就知道考点是什么,并且要迅速找到规范条文,计算不能出错,不能缺项漏项,按照考试答题的要求,不能忘记验算最小配筋率等细节,培养自己的应试感觉。
近几年注册考试的改革告诉我们,考题越来越灵活,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平常的运用,所以除了反复做真题,笔者还认真研读了几本重要的规范,特别是条文说明部分。对于《混规》和《钢规》,通过真题的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对各个章节也比较熟悉了;《抗规》笔者对照着朱总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从头到尾过了一遍,把一些概念弄得更透彻了;《地规》和《桩规》的沉降是每年考试的重点,笔者把两本规范中,涉及回弹和沉降的内容都详细阅读了,不懂的地方还翻阅了教材。
8月7日起,为了训练做上午题的速度,笔者开始做兰定筠《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考前实战训练》(简称《实战训练》,共9套模拟题,其余为真题)的上午题,每晚7点到10点,三个小时做一套题。做完上午题后,笔者又用模拟题进行了基础、木结构和桥梁部分的专题练习(就是晚上专做一科的题目)。对待模拟题的态度应该和真题是不一样的,做模拟题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了(练速度和查漏补缺)。
(5)第五阶段——冲刺(8月16日~9月6日)
距离考试还有最后的三周,时间显得弥足珍贵,这个阶段计划不再是按照“天”来排了,而是要按照“小时”来排,精确到每个小时的任务。笔者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在做第二遍近5年真题时做错的题目,又再做了一遍。而周末珍贵的时间笔者选择了把近5年真题做第四遍,完全按照计划的考场做题顺序和时间安排,这次的情况如表8所示。
第四遍近5年真题情况 表8
注:由于2010年真题比较简单,就没有再做第四遍了。
从表8可以看出,上午和下午的试题都已经能在3个半小时内完成了,但是由于题目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做题速度不太客观。笔者反复总结思考,深究错误原因,记得当时,近5年真题中笔者做错的题目,每一道笔者都能脱口而出,倒背如流,题干条件是什么,考点在哪,为什么还会错。笔者反复与考友交流这些问题,因为在这个时候还出现错误,一定要搞清楚、弄透彻,才能保证考试中不出错,如果在考试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那反复做真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考前最后一周,老板给笔者放假了,让笔者安心准备考试。最后的八天时间,笔者花了三天把朱总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看了一遍,重点掌握了扭转位移比、周期比、轴压比、抗震等级、剪重比、层间位移角、楼层侧向刚度比和各种调整系数等重要考点,这些都是近年来高层考试的重中之重。
最后,考试前笔者进行了两个总结,算是终极必杀技。一是根据今年的考试热点问题(参考朱总微博),自己做了一个各科考点分析归纳,帮助自己疏通知识体系;二是总结了考试注意事项,不仅仅是各科考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还有考试技巧、做题顺序和答题时间。虽然做这些总结花了不少时间,但是总结本身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相当于把各科规范从头到尾又过了一遍,而且考试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3 总结
整个复习的过程,笔者工作日几乎每天都保证了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看书或做题(早上1个多小时,晚上3个多小时),周末保证两天整的学习时间,一旦加班打乱了自己的复习节奏,就调整复习计划。随着复习的深入,越往后的复习时间越长,效率也越高。
整个备考过程并不是说要做多少遍真题和模拟题,笔者之所以罗列了做真题的遍数和正确率,是因为笔者都留有记录,可以给大家做个参考,而且在做题和对答案的过程中,肯定是要翻看规范并理解规范条文的,所以对规范的掌握是贯穿整个备考过程的,笔者始终认为,无论考试怎么变,都是以规范出发的,万变不离其宗,必须好好学习规范。
对于真题,笔者认为至少得做两遍。具体做几遍真题,以及复习的计划和进度,是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同而调整的,在备考的过程中,笔者也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剩的时间,逐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要如何复习,而是随着复习的深入,找了自己相对薄弱的地方,对于下阶段如何复习就会有更多的想法。7月份和8月份又是设计院比较忙碌的月份,所以复习宜早不宜迟。
备考的过程的确是枯燥、单调和艰辛的,但却是非常有收获的,这半年的复习使笔者对规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之前概念性的错误,甚至是工程中不完善的地方,这让笔者非常有收获。
作者:杨开,目前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范重结构设计工作室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主要参与超高层建筑和体育建筑结构设计。
更多内容详见《建筑结构·技术通讯》第1期《注册结构工程专业考试备考经验(一)》。
以上内容为本刊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本刊和作者同意,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