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县环境监测站有一位高级工程师,她用25年的时间守望平凡岗位,以无悔青春奉献出有效监测数据30余万个,编撰各类技术报告100余份,为政府决策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她的执着与热情,不只是为了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更为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环境监测工作多数在野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也十分艰辛。爬高烟囱,下污水管道,行走在沟渠边……这些脏且危险的工作让很多同志望而却步。而作为环境监测站站长的张兴英,本可以安排一些年轻同志到一线去监测,但她却越是苦累的事儿,越要冲在前、干在先。“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一线工作的不易,所以我更要带头去干,只要能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张兴英笑笑说。
在张兴英的带领和感召下,监测站里的脏活累活大家都争着干,险活重活都抢着干,县环境监测站多次在全市环境监测大比武中取得技能竞赛等级奖。
提起张兴英,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王瑞煊竖起了大拇指。“张站长今年都50岁了,还和我们年轻人一样搬设备、采水样。我真的很佩服她。”
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真实,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和导向。 “监测数据来不得半点虚假,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 张兴英说,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宵达旦呆在化验室分析样品对她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2008年,张兴英参加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负责指导县域内机械、化工、建材、煤矿等行业污染源普查技术指导及数据审核。
普查工作技术要求高,没有任何可借鉴的东西。但为了普查方法正确,核算系数准确,张兴英和监测人员便一直蹲守整个生产过程,整夜不合眼。“我们一定要蹲守采集反映整个生产过程的样品,因为一个企业不具有代表性,要蹲守几个企业,甚至十几个企业,这样才能把数据弄准。”张兴英说。
“那时候的我们,经常在一个企业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然后将得到的数据拿回单位分析,核算、复核、核算、复核……出现错误又重新开始,每天都是如此。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用凳子拼起来当床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兴英至今记忆犹新。
经过长达半年的连续奋战,我县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梁平县的普查经验值得推广!”在检查验收时,国家环保部的领导及专家们给予了县环保局充分肯定。张兴英也因此获得“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及“梁平县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环境监测是环境安全的“前沿哨兵”,又是环境保护的“主力队员”。危急时刻,常常最能考验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者。
2006年9月,位于新盛镇的重庆三奇青蒿发展有限公司火灾引发河流水质污染事故,在扑灭火灾过程中,大量重油等污染物流进河里,危及下游群众的饮水安全,情况十万火急。
张兴英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来得及跟家人打声招呼,便火速赶到监测站,带领监测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情况,研究应急监测方案,快速检测结果……为现场指挥的领导制定处置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张站长,拦截吸附重油的油毡不够用了,怎么办?”在河流下游,大家无助地看着油污顺水飘走。“下游可有几十万人要安全饮水啊!必须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心急如焚的的张兴英看了看周围,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了不远处的一棵草树上。
“快,用稻草拦截吸附重油等污染物!”张兴英大声喊道,并立即指挥监测人员在下游河面上设置围栏。不一会儿,第一道防线形成,油污减少了。紧接着,第二道、第三道……几道防线的构筑,有效阻止了污染物流向下游。最终张兴英运用上述办法妥善处置了此次跨界突发环境事件,但也为此,三天两夜没有合眼。
如今,张兴英担任县环境监测站站长,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千斤重。作为县级环保专家,她参加了县域内100多个环保项目的评审或论证,并担任多个环保项目的专家组组长。从2004年开始至今,她已有10多篇环境保护专业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并获得好评。
张兴英告诉记者,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就像搞科研,要从一个数据看出一个企业的污染排放状况,从一批数据中看出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她每次提供的一项监测数据就好比一项科研成果,她最大的愿望是想将我县的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做到全市一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忠诚的环境卫士,我将永远奔赴在环境监测的第一现场!”张兴英坚定的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