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刘春蕾: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致力于公共环境数据的公开获
都说衣食住行乃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刘春蕾的环保创意就和“住”相关——具体源自于一次不怎么愉快的购房经历。2007年时,还是IT工程师的他,在上海购入一套房子。入住不久,他却发现夜里常有恶臭袭来,起因是房子边上的垃圾填埋场 。以此为契机,2012年8月,他和伙伴们制作了“危险地图”,意为广大公众提供住房周边危险源的查询服务,以做出更合理的居住选择。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共数据的分享与公众监督,他于2015年,在基金会和法务组织的协助下,成立环保机构——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并在鸿芷组织了一场活动,分享了关于开放环境数据及其应用的一些想法。
从“危险地图”到“开放环境数据”,刘春蕾投身环保公益事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2年8月,刘春蕾联合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IT工程师共同研发了“危险地图”和“青青地图”。刘春蕾的初衷是想通过技术手段,增强环境数据透明度,争取公众对环境数据的知情权。他的目标是建成一款综合环境终端,使人们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查阅身边环境状况,包含大气污染指数、污染源情况、污水处理厂、有毒化学品、垃圾填埋场等。同时,公众还可以实现对环境状况的有效监督、投诉和分享。
(图为上海青悦2014年以上海为试点,试图为公众全程追踪水质的结果,该“饮用水溯源”项目获得了“源创马拉松”的支持。)
然而,进一步发展时,刘春蕾遇到了两个重要障碍:环境数据依然很少,并且公众对环境数据的认知缺乏专业性,也使得数据收集的领域有限。“危险地图”的作用和发展也因此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对此,刘春蕾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国内的客观发展阶段阻碍,其次,政府部门掌握的很多环保数据都没有对外开放,直接阻碍了危险地图的数据集成效应和准确度。最重要的是,“危险地图”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呈现形式。如何真正的通过技术手段使公众对生存环境状况的保有知情权,并借此推动居住环境的整治与改善才是刘春蕾最想做的事。
2014年后,针对“危险地图”成功的经验和暴露的问题,刘春蕾决定对症下药。他的团队开始以搭建“公共开放环境数据”为目标,成立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致力于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呼吁更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目前,上海青悦开放环境数据中心已开放多种环境数据,并已为国内外超过500多个机构及项目提供了环境数据服务。其用户群体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普通公众,另一类是环保领域的组织机构,包括环保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媒体组织。总体而言,前者的用户较少,而后者不仅领域更宽、影响更广泛,而且更具有支撑上海青悦初衷使命的跨领域协作效应。
刘春蕾的团队通过不断向政府申请环境各个领域(水域、大气、土壤等监测指数)的数据公开,得以实现对丰富的环境数据的二次利用。而正是二次利用的环节以及这一过程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上海青悦团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硕果累累。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对公众鲜为人知的环境数据的深度加工,而且还拓展了环境领域中分析、科研和公众宣传的行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青悦开放环境数据众多的用户群体中,科研机构占比最高,达80%左右,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是重要需求方。耐人寻味的是,刘春蕾表示,在持续推动开放环境数据的事业中,他发现即使是政府机构之间也存在很高的数据共享壁垒和共享成本,因而一部分政府机构如气象局等,也需要通过开放环境数据获取空气质量的数据。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当下的时髦词汇“互联网+环保”时,刘春蕾直率地表示并不在意这些概念。对他而言,任何工具或方式只要能够推动公共环境数据开放这一事业,就可以拥抱时代,加以利用。重要的是切实地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从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多层次打通环境数据的共享壁垒,让环境数据真实有效,让环境数据的开放标准和监督体系纳入制度的顶层设计中。
(图为上海青悦2016年发布广东省主动公开危化品的企业信息统计表)
访谈进行到此,我对这位素未谋面却谈吐从容坚定的环保达人和开放数据创始人,早已敬佩有加。不难想象,刘春蕾这一路,从一次不愉快的购房经历,到走上执着地捍卫公众环境知情权之路,并成为一名不懈推动环境领域横向链条的开拓者,所经历的重重阻碍和反复锤炼。因此,我特别好奇却又不太委婉地向他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您在与各个层级政府部门打交道,反复争取环境数据和申请二次公开的过程,最糟糕的一次经历是什么?”本以为这是一个足够犀利并让他迟疑回答的问题,然而,刘春蕾的回答既在我的意料之外,更于情理之中。
他真诚而温和地回答说,有时,制度性的障碍或不可控因素确实会降低效率,但他更明白,客观因素既是阻碍也是行动动力,更是他不断前进的意义所在。对于他而言,一直秉持的思维方式是:面对问题,冷静分析,切实想办法解决。
面对他简短有力的回答,我已感受到隔着听筒传递开来的勇往直前的乐观。我不由感叹,在环保达人乃至公益达人的成长之路中,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和务实精神必是助力他们勇往直前的独特羽翼。有了这两点,他们足以在不断碰壁中坚韧摸索、在苍凉贫瘠的环保蛮荒之地中开疆拓土。
最后,给大家附上刘春蕾对胸怀公益梦想的青年提出的几个前进建议,希望对你我都有帮助:首先,需要兼顾个人志向与综合经济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其次,可更多关注踏实做事的效率和方法,培养与人协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再次,以理性开放的思维对待公益行业,重要的是认同公益无处不在,公益的思维是日常的关注与行动。
的确,正如刘春蕾一样,如果没有埋藏在心的公众关怀、公益意识和公民精神,支撑其从一名软件工程师到环保达人的征途,或许不会如此一往无前、理所应当。环保达人既是达人,更是身怀使命感和开拓精神的社会担当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公益慈善从业者,热爱思考和阅读,喜欢自然和变化,信奉利他主义的自我实现,成长中的促变初学者。
达人访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