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一年级 > 地理 > 正文

初中一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时间:2015-08-3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让地球动起来 让学生在动中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一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让地球“动”起来 让学生在“动”中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一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 黄赤交角及其直接影响。
 
  4. 分析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交替、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
 
  5. 分析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
 
  6. 学会计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如何变化。
 
  7. 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种图像,尤其是各种光照图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相关概念(太阳日与恒星日、地方时和区时、冬至日和夏至日)。
 
  2.学会通过读图、观察动画演示、观察并参与模拟演示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初中一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材内容及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分析 ” 一词,表明本条 “ 标准 ” 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材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并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先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再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教材配备了很多图片,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和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在教材中未作介绍,但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有相关内容,并且考虑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次要用到这个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补充这一知识点。)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难点主要有: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区时的计算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初中一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激趣导课,让学生“心”动
 
  师: 同学们一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吧?里面的“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为什么昼夜长短会变化”?“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等问题你能够解答吗?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自转和公转运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知识。
 
  [ 板书 ]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
 
  (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使地球“运动”,让学生行动
 
  [ 动画展示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观察、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边讲边填)
 
  具体过程如下:
 
  1.概念
 
  [ 动画展示 ] 地球 自转和公转运动
 
  [ 学生回答 ] 地球 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旋转中心 。
 
  2.方向
 
  [ 学生活动 ]
 
  ( 1 )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面看)。
 
  ( 2 )学生观察活动:教师分别把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对准学生,让学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 3 )学生在侧视图和从南北、极点上空的俯视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 通过学生演示、观察、画图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
 
  3.周期
 
  ( 1 )自转周期
 
  [ 读图 ] 图 1.15 恒星日与太阳日,引导学生分析:
 
  ① 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从而找出恒星日和太阳日。
 
  ② 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 恒星的光可以看作为平行光线, 所以图 1.15 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
 
  ③ 分析两者的差异: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 360 ° ,所需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所需时间为 24 小时,地球自转了 360 ° 59 ′ 。
 
  ④ 分析原因: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 2 )公转周期
 
  师: 地球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时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但是地球真正的公转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时间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4.速度
 
  ( 1 )自转速度
 
  [ 读图 ] 图 1.16 ,指出哪个是角速度,哪个是线速度,它们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师: 与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应该在哪个纬度?
 
  生: 赤道上。
 
  ( 2 )公转速度
 
  [ 读图 ] 图 1.18 分析地球轨道特点,太阳位置,地球的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然后填表。
 
  [学生活动]课本P 16 活动题第3题。
 
  第( 1 )小题参考答案: 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其他恒星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的运动。
 
  第( 2 )小题参考答案: 原因是在每年 夏半年的 7 月初,地球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冬半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比较快,日数相对较少。
 
  (第1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演示因为要联系到黄赤交角,建议在后面演示,第2题答案见上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地球自转的证明”。
 
  师: 你还能够举出事例说明地球在自转吗?
 
  (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同时起到过渡作用。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可以从他们已有知识——“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答案中引入地球自转的意义)
 
  [ 板书 ]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昼夜交替
 
  [ 动画展示 ] 昼半球和夜半球图(侧视图和从极点上空俯视图,有静态和动态图)
 
  1. 你能在图中找出昼半球和夜半球吗?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 你能找出晨昏线吗?( 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 0°) 你能分清楚 晨线和昏线吗?( 东昼西夜: 晨 线 ;东夜西昼: 昏 线 )
 
  3. 演示地球自转,地面某点出现昼夜交替,揭示产生昼夜交替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
 
  4. 昼夜交替周期与意义(一个太阳日,基本的时间单位)
 
  (设计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完成认知目标,体验过程与方法)
 
  [探究活动]假设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了自转,地球上还有昼夜变化吗?如有,则地球上昼夜变化的周期多长?(地球上还是有昼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
 
  (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
 
  [ 板书 ] (二)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 动画展示 ] 阳光照射,地球自转(包括侧视图和从极点上空俯视图)
 
  ① 比较:地球自转时,同纬度地区的东西两点(A、B)哪一点先看到日出?哪一点的时刻早?
 
  ② A 、 B 两点经度不同,地方时相同吗?
 
  ③ 从以上演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师: 推导经度每隔 1° ,地方时相差 4 分钟。强调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④ 找地方:在图上找出地方时为 6 、 12 、 18 、 24 ( 0 )点的地方。
 
  师: 在图中展示各经线的时间。先找出地方时为 12 点的经线,然后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推理。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在各种阳光照射地球图上判断各经度的地方时的方法)
 
  师: 我们还需要学会计算地方时。
 
  推导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 1 )根据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经度每隔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 ,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 2 )地方时是“东早西晚”,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例:如东经 120° 的地方时为 12 点,求东经 125° 的地方时。东经 125° 与东经 120° 相差 5° ,即相差 20 分钟,东经 125° 在东经 120° 以东,比东经 120° 地方时早 20 分钟,采用 “ 东加 ” 原则,东经 125° 的地方时为 12 时 20 分。
 
  师: 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首先要了解时区的划分。
 
  1. 时区的划分
 
  [ 学生活动 ] 读图 1.21 时区与国际日界线
 
  ( 1 )中时区怎样划分?( 0° 经线向东和向西各 7.5° 划为中时区)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0° 经线 )
 
  ( 2 )中时区向东和向西依次划分为哪几个时区? ( 向东和向西各 12 时区 )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如何确定?
 
  师: 指导学生推导各区中央经线确定方法。 (15° 乘于时区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
 
  ( 3 )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东、西 12 时区)
 
  ( 4 )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属于什么时区?(伦敦 -- 中时区、开罗 -- 东 2 区、莫斯科 — 东 3 区、北京 -- 东 8 区、东京 -- 东 9 区、纽约 — 西 5 区)。
 
  师: 指导学生推导根据经度确定所属时区的方法。(时区号数 = 已知经度 ÷15 ,得数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2. 区时的确定
 
  北京时间是哪个时区的区时?是如何确定的?据此推理某区区时的确定方法(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 区时的计算
 
  [ 读图 ] 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一致?
 
  师: 指导学生,根据实例,推导出计算区时的方法。
 
  ( 1 )已知两时区,计算两地时区差:同区( 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 相减,异区(位 于东、西不同时区) 相加;
 
  ( 2 )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 所求区时 = 已知区时 ± 时差,东加西减( 已知时区是西时区,所求时区是东时区,或者已知时区在西方,所求时区在东方,则加时差,反之则减)
 
  师: 有些国家因地制宜,采用特别的计时方法。
 
  [ 读图 ]1.22 和 1.23 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美国和中国是怎样采用采用特别计时方法的?
 
  [ 学生活动 ]
 
  ( 1 )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果你在北京时间 14 点打电话给美国纽约的亲戚,请问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北京时间为 东 8 区,纽约为西 5 区,东 8 区比西 5 区早 13 小时, 北京时间 14 点时, 纽约时间为夜间 1 点。 )
 
  [ 学生活动 ]
 
  ( 2 )说一说你在宾馆大堂看到的各国时间挂钟。
 
  [ 学生活动 ]
 
  ( 3 )一家涉外宾馆为了方便游客安排出行时间,接待大厅里需要挂上几个时钟,表示不同城市(如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堪培拉)时间的差异。假如经理请你负责这项工作,你如何确定不同时钟的时间?
 
  (通过实例进行推理,解决重点与难点,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事例感受时区与区时的存在,通过角色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提高 地理计算能力)
 
  师: 根据以上计算,如有人向西旅行,每越过一个时区,手表就要拨慢 1 小时。麦哲伦向西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完整的航海日记与当地时间相比少了一天的记录,你知道为什么吗?
 
  4. 国际日界线
 
  [ 读图 ]1.21 并放大东、西 12 时区局部图 ( 板图 )
 
  ( 1 )找出国际日界线。说一说它的含义。
 
  ( 2 )地球上哪个时区时刻最早?(东十二区)哪个最迟?(西十二区)
 
  ( 3 )东、西十二时区的时刻和日期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
 
  ( 4 )分析东、西十二区之间日期如何变更?
 
  [ 列表 ]
 
  ( 5 )国际日界线完全等于 180° 经线吗?你知道为什么吗?(不完全等同,为了照顾 180° 经线两侧居民的生活)
 
  (设计问题串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 探究活动 ]
 
  地球上除了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哪条经线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0 点时刻的哪条经线)
 
  ( 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这里学生可能想不出答案,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在阳光照射地球图上指出 0 点时刻的哪条经线,说明随着地球的自转,它的经度数值是不断变化的。)
 
  [ 板书 ] (三)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
 
  师: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其偏向规律是: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产生偏向。
 
  [ 板图演示 ] 先确定水平运动物体的左、右方向,再画出在南、北半球的偏移方向。
 
  [ 教师补充 ] 这种因为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大气和水的运动方向产生很大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方式依然是有效的)
 
  [ 板书 ] 三、 地球公转与季节
 
  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
 
  [ 学生活动 ]
 
  ( 1 )观察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两者关系——黄赤交角的形成。
 
  ( 2 )读图 1 . 24 黄赤交角。
 
  找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轴、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地轴与黄道平面度数、地轴北端空间指向。
 
  ( 3 )演示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
 
  ①教师演示:请一学生当太阳 , 教师手持地球仪(使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 一边拨动地球仪(自转),一边围绕学生作逆时针方向的圆周走动(绕转)。
 
  ②学生演示:教师和学生 角色互换 演示
 
  [教师指导]纠正学生演示中的错误(学生在演示中可能出现 黄赤交角 度数有明显的变动和地轴空间 指向发生变化两个错误)
 
  (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知道地球一定的这个特点,才能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
 
  [ 板书 ]
 
  2. 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 4 )观察动画演示(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师先说明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然后提醒学生观察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
 
  ( 5 )填表:
 
  ( 6 ) [ 读图 ]1.24 上图 判断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 教师指导 ] 注意 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判断日期方法。
 
  ( 7 )探究活动: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与上图相反,你会判断二分二至的日期吗?
 
  (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
 
  [教师小结]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回归运动
 
  ( 8 )画图:按课本 P20 活动要求进行。
 
  (通过一系列活动参与,让学生在“动”中学)
 
  三、动静结合分析,联系生活探究
 
  师: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又产生什么影响呢?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来描述,这两种变化又导致季节变化。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体会得到这些变化。
 
  [ 板书 ]
 
  3. 地球公转的意义
 
  (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学生活动 ]
 
  ( 1 )观察动画演示: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 - 秋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
 
  ① 此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有什么特点?(昼长夜短)
 
  ② 随纬度昼长有什么变化?(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③ 哪里首先出现极昼现象?(北极点)
 
  ④ 极昼的范围在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从北极点开始,向南扩大,夏至日范围达到最大值,在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都出现极昼,以后极昼的范围逐渐向北缩小)
 
  [ 动画定格 ] 北半球夏至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
 
  a)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北回归线)
 
  b)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白昼逐渐增长)
 
  c)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 动画演示 ]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 - 第二年春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
 
  ① 此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有什么特点?(昼短夜长)
 
  ② 随纬度昼长有什么变化?(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③ 哪里首先出现极夜现象?(北极点)
 
  ④ 极夜的范围在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从北极点开始,向南扩大,夏至日范围达到最大值,在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都出现极夜,以后极夜的范围逐渐向北缩小)
 
  [ 动画定格 ] 北半球冬至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
 
  ① 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南回归线)② 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白昼逐渐缩短)③ 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 动画定格 ] 春、秋分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
 
  ① 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赤道)
 
  ② 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全球各地都昼夜平分)
 
  ③ 还存在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吗?(没有)
 
  (利用动画技术帮助学生跳出球外看地球,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 2 )探究活动
 
  ① 地球上始终昼夜平分的地方在哪里?(赤道上)昼长是多少?( 12 小时)
 
  ② 地球上能够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在哪里?(极圈到极点之间)本地有极昼、极夜现象吗?
 
  ③ 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哪一天?(夏至日)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哪一天?(冬至日)
 
  ④ 北京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你知道在一年中的哪一天升旗最早?哪一天升旗最晚?为什么?(夏至日最早,冬至日最晚,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日出最早,冬至日相反。)
 
  ⑤ 本地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与③题答案一致,后一问可以从作息时间等方面来描述。)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
 
  [ 板书 ]
 
  (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解释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和区别。
 
  [ 学生活动 ]
 
  ( 1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本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吗?(有)本地刚好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高度是多少?( 0 °)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地方时 12 点,即正午。)
 
  ( 2 )观察动画演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
 
  ① 找出地方时为 12 点(正午)的经线。
 
  ② 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③ 注意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 3 )填表(对应日期让动画定格)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 4 )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①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何时达到最大值?何时达到最小值?你能够感受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吗?说一说你的感受。
 
  ②有一个成语叫“立竿见影”,你能够讲清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的关系吗?学校旗杆正午时的影子长度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领域 )
 
  师: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变化与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有相关性吗?有着怎样的相关性?引出季节变化——影响四季更替的两个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 板书 ]
 
  ( 3 )四季更替
 
  [ 学生自学、填表 ]
 
  [ 问题探究 ]
 
  表中的北温带是什么意思?(教学中可以以图明确五带的划分)为什么气候统计划分要标明北温带?(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热带和北寒带季节变化不明显) 7 月份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冬季)你的家乡季节变化明显吗?
 
  [ 教师总结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再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四季的形成”知识框图,画冬、夏至日眼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评析】
 
  地球的运动必须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本设计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模拟地球运动,既有动态又有静态(动态的瞬间),创设对学生来说是全新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跳出地球外(有时在地球上反而看不清楚),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昼夜交替演示, 黄赤交角形成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动画,十分直观展示地理事物的动态过程,使学生获得地球运动的“庐山真面目”,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动”中学,一是指让学生在 地球的“动”中观察地球的运动变化过程和 变化规律;二是积极动脑探究问题,解答问题,填写表格,运用规律 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实验活动,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如 自转和公转运动演示中的太阳和地球,在演示中学习地球运动特点和规律,如区时学习中的大堂经理等,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学习过程而不只是死记结论,同时营造出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
 
  资料宝库
 
  谁最早提出地球在运动
 
  1543 年, 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 ( 1473 ~ 1543 年 ) 出版了他的《天体运行论》,认为太阳是不动的,运动着的是地球,它同金星、火星等一样,围绕着太阳旋转,而且自转。这的确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挑战 。此前人们 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 《天体运行论》宣告了自然科学由此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中国最早出现的 “ 地动说 ” 见于战国时的《列子》。该书《天瑞》篇说: “ 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 ,又说 “ 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 ” 这里前一句指出地球不过是宇宙空间的一个细小物体,但又是我们周围有形物体中最巨大的,这种认识颇为得当。后一句则说明大地在不停地运转,短时间内已移动了不少路径,而使人难以觉察,也完全正确。 一至二世纪,中国东汉《尚书纬 · 考灵曜》中记有:“ 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中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则其中矣。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不觉也”。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动的朴素臆测。 但由于许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地动思想没有在我国古代引发一场类似哥白尼日心说那样的科学革命。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对自转速度进行精密测量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在 8 月和 9 月自转速度最快,在 3 月和 4 月自转速度最慢。
 
  地球不仅在一年之内自转速度不均衡,而且各年之间的自转速度也有差异。近 300 年的纪录表明,地球自转速度最快的是 1870 年,最慢的是 1903 年。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的呢?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地球上海水的涨潮和退潮影响所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水的涨潮与退潮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地球两极冰块融化所造成的海水水位的上升。目前,这个观点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南极洲冰川是格陵兰的 8 倍。科学统计表明,南极冰层的厚度,从 1870 年至 1909 年,减少了近 25 米 ,到 1935 年又增加了 15 米 ,此后又逐渐减少,冰层的这种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周期,与已知的地球各年自转速度的变化相吻合。
 
  为什么冰层增减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地表冰层减少,使海水水位上升,反之,冰层增加,使海水水位下降,而水位的升降可改变地球质量的分布,地球质量的分布如有变化,就会引起地球转动惯量的变化。当海水上涨时,地球质量分布的半径增大,转动惯量也随之增大,地球自转时,其角动量是守恒的,而角动量等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的乘积。转动惯量增加,必然导致角速度减小,这就表现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标签: 初一地理


相关内容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和地图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葡萄牙的航海家 麦哲伦 率领的船队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模型叫地球仪。人们用颜色、……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洲和大洋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洲和大洋

《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点汇总 1、地球?水球?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则被还有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海陆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


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总结之我们生活的大洲—
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总结之我们生活的大洲—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一、自然环境 1、世界第一大洲 ⑴地理位置 位置 半球位置 主要分布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