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初中一年级 > 数学 > 正文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案

时间:2016-08-20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课标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 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

  【课标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
  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活动1:(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探求新知:
  活动2:出示教科书76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引导学生回忆:
  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①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②找相等关系: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③ 列方程:x+2x+4x=140
  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 x的项合并,即
  x+2x+4x=(1+2+4)x=7x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略)
  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可以在上述过程中标上箭头和框图.
  设问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练习巩固:
  1.教师出示教材例1
  师生共同解决,教师板书过程.
  2.课堂练习:P/89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
  ②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五、课堂作业:P/92 1,4,5
  六、设计意图:
  1.本节引子与上一节的“阅读与思考”相呼应,同时提出下面几节要讨论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助于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感受数学的历史和文化的陶冶,提高数学紊养
  2.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4.以问题的形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标签:


相关内容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4.发……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整式的加减

整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在本章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


初一数学知识点:相交线与平行线
初一数学知识点: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框架 知识点、概念总结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