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中的一首。这一单元学习写景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中的一首。这一单元学习写景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对于诗歌教学,应强调诵读,体会诗歌感情;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感受意境,具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能力。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法上采用情境激趣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法上通过教师启发,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七个环节展开教学:
“导诗”、“读诗”、“解诗”、“赏诗、“悟诗”、“想诗”、“诵诗”
1、“导诗”
导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历史上,在
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白居易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在《春题湖上》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
(由学生熟悉的诗人、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
2、“读诗”
采用:
(1)范读:(听音乐,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师生评价)
(4)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分组读、齐读)
(——通过各种方式去读,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的体裁(律诗),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利用手中资料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七年级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4、“赏诗”
介绍:①赏诗方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如:“云脚低” 、“几处”、 “谁家”、“ 渐、才”等。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这一环节由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5、“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 将你感触到的说出来。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6、“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设计导游词。
(同学们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图画,而是有着情感的活生生的钱塘湖春景。)
7、“诵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环节可以把前几个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书声,诗情、诗意、诗韵中得到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8、课堂小结:
诗人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山寺及于湖面,舒卷的春云,水天相接,早莺放歌鸣啼于树,新燕剪飞啄泥筑巢,既有乱花迷人之色,又有浅草茵茵之态,整个画面景物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行”为脉落,起笔方位,落笔方位,游遍大半西湖,产生了移景换景的艺术效果,随着镜头的闪闪而过,绮丽的风光重现,把我们带入西湖早春的风景画卷,整首诗描绘的是春回大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天才的诗人与山水结合便是山水之幸事、诗人之幸事,更是文学之幸事,后世读者之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诗人也成就了山水。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钟情于中华灵绣的山水,创作时代更加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主题,直观、大方,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六、说课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语文素养。
3、注重文本学习,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
4、密切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建人文课堂,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