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重点)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难点) 3.理解多角度地阅读课文章的方法及好处。(难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重点)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难点)
3.理解多角度地阅读课文章的方法及好处。(难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要求找出来的词见P10)(用“语言积累”本,第二天交)
2.从上述词中任选三个,组成一段100-200字的文章。(放入周记本,用大作文本,每周一交。至于篇数,学几课就有几篇)
格式:第一行中间写课题名字,第二行写所选的词,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3.朗读课文,思考练习一问题。
二.导入
1.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关于作品·作者:课题右下角,注①
2、教学目的: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重点)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难点)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请同学们看到P10汪国真的一首小诗。 师读。
师:听完这首小诗,我们可以感悟到意志在战胜困难上的力量是无穷的。的确,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只要你凭着一份坚强的意志,把它分解开来,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战胜困难,生命就会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我们将要学习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通过“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就真实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生活哲理。
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去体验一下这种生活哲理。
三.正课
(一)整体感悟。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1.标注23个自然段,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作复述课文的准备。在听老师朗读课文之前,听老师讲解一下复述的知识。
复述指导:(划线地方板书,建议同学们把笔记记在课题上空白处)
复述也叫做叙述。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全部或部分作保持原样或经过改变的叙述,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复述的方式灵活多样,
有详细复述:通过对课文的细致阅读,作接近课文原文的复述。这种复述可以训练记忆能力和培养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表达水平。
有简要复述:围绕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作概括的叙述。这要求学生会理线索,抓重点,概括课本的基本内容,略去次要的部分,并组织恰当的叙述顺序,运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复述。这种复述可以促进同学们开展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既能提高阅读水平,又能培养选材谋篇,用词造句等表达能力。
还有一种创造性复述:有增添内容的叙述,有变换人称的叙述,有变换体裁的叙述,还有变换结构的叙述。这些叙述都是对阅读和表达的全面训练,包含着创造的因素,要求同学们充分展开思维和想象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
今天我们只训练简要复述。好,现在老师开始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作好简要复述的准备。
2.师读
3.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费城 1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1节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六个小男孩。 1节
(4)这些孩子中有名字的有哪两个——杰利5节、内德2节。
(5)那座悬崖有多高——大约只有二十米高。 7节
(6)岩石架有多高——距悬崖顶三分之二路程。 8节
(7)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部分——冒险1-15节;脱险16-22节。
(8)冒险的原因 ——天气闷热。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1节
(9)“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八年来我一直有病。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4节
(10)“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
A.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未爬时) 7节
B.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跟着他们身向上爬时)8节
C.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终于爬上石架时) 9节
D.软弱地哀求。感到头晕目弦。啜泣。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伏在岩石上,上不去下不来) 11-15节
(11)“我”是怎样脱难的——
A.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听见) 16节
B.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尉我。(我哭着说) 16节
C.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20节
D.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 21节
E.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感) 22节
4.请两位 同学分别复述“冒险”和“脱险”。其他同学点评。
5.你从故事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答见练习一)
6.小结(口述)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那就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你以坚强的意志把它分解开了,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困难就会被战胜。
7.作业:
(1)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用语言运用本,明天交)
答: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作用: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子有方。
(2)预习:内容见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口头作业)
(3)串词成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思考练习二、三
2.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多角读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而能读得有创意,也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也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还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上堂课,我们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的方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了整体感悟。这堂课我们从人物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一下这篇散文。
三.正课:从人物角度细细品味课文。
1.确定角度:父亲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了险?(答见18节,蓝笔)
(2)石架大约七米高,父亲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使孩子脱险?
答:①父亲爬上石架把孩子抱下来。②父亲扛来楼梯让孩子爬下来或抱孩子下来。
(3)父亲不用其他办法,而让孩子一小步一小步爬下来的用意何在?
父亲这样做,目的是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
(4)父亲教子的方法有什么普通意义?
答:对家长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折时,要给以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已走,在自已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5)父亲教子的方法对“我”的一生有什么影响?(答见23节蓝笔)
2.确定角度:杰利
(1)我最要好的朋友们对我叫喊:“来呀!别做胆小鬼。”是出于好心还是嘲弄?为什么?
答:见5节蓝笔。
(2)“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为什么会“不放心”,为什么又“走”了?杰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见13节蓝笔。
(3)如果你是杰利,你找不到亨特的父亲,你将怎么办?
答:见练习二1
3.确定角度:我
(1)“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我”身体孱弱,八年来一直有病,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活泼勇敢,在父亲的鼓励下增强了信心和勇气,并学到应付危险和困难的经验。
(2)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答:见练习二2
4.确定角度:其他孩子 (略)
(1)内德提议去爬悬崖的做法对不对?
可有多种看法:
①爬悬崖是男孩子最爱玩的游戏 ,很刺激,培养勇敢、冒险精神。
②爬悬崖很危险,如果摔下来会人命的。
③同伴集体活动要征求每个人的意见,要考虑每个人的能力和身体、心理条件,理不能搞恶作剧。
(2)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并嘲笑我,这样作法对不对?
答:不对。作为一起玩的伙伴应帮助弱小,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更不能嘲笑他们。
(3)他们丢下小伙伴在石架上,一起走了,这样作法对不对?
答:不对。他们应该帮助小伙伴脱险,不能一走了之。
5.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以经验教训?
练习三,自由发言。
四.小结 (口述)
通过本节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初步感知到:学习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本课只从人物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今后我们还要学会从其他角度探究文章,如主题、题材、线索、情节、人称、顺序、语言、风格等等。
五.作业
预习第三课《短文两篇》(内容见第三课预习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