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发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哲理性散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
这是一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发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哲理性散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二、教学目标
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把握课文欲扬先抑的写法。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liǎn):减轻放纵的程度;汇聚于一点;减弱或消失;聚拢;收集。
宽恕(shù): 饶恕的意思。
零落:本文指凋谢;脱落。
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检查布置的收集有关蝉的生长过程的图片与资料,并向大家展示。
2、 导入,引发思考:
同学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有它们各自的生活历程,并且它们的生命历程也都有各自的艰辛,然而它们却都会顽强地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
3、 进入正课
(1)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学生之间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主旨句子做出解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3)探究质疑1: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并归纳: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探究质疑2: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讨论并归纳: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探究质疑3: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讨论并归纳: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而已
探究质疑4: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讨论并归纳:最后两段。
探究质疑5: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4)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5)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讨论并归纳: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6)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即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4、美文赏析。
5、课后练习:
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文或诗歌,赞颂蝉的生命。
附板书设计:
烦人的聒噪 惹人厌烦
蝉的特点 烦
病蝉的微弱细小 微不足道
蝉 生命的意义:积极面对
生命的短暂 全情投入
朋友的话 宽恕
好好地生活
教学反思:
首先,在本篇课文的设计上,我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并尽可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所以在课文导引时设计问题尽量做到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其次,这是学生在经历过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后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哲理性散文,因此课文的设计我还是将重点放在反复引导学生认识并积极对待生命上,让他们明确生命不管久长还是短暂,都应全情投入、乐观对待。
第三,课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写法,虽然没什么,但是因为新学,所以我将它定为难点,并将之与作者的感情变化联系在一块儿,在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时候明确:原来这就是“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这也叫做“欲扬先抑”。
可是在课堂的进行中,设计却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课堂琅琅的读书声不够,直接影响到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明白初中初始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版块内容就是朗读教学,语文中没有朗读,就如同无声的电影一样,无法让人体会到它的声情并茂,自然也无法领略到作者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再者,课堂的拓展不够详细,美文赏析略略而过,其次便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这样未能及时发现并收取学生在学习本文后反馈上来的信息。可以说教的任务完成了,学的怎么样却是一知半解,尤其内容还不能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如此看来,课堂的最终目的还有待补充、实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