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教学目标 1.文中父亲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长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亲的思想性格。理解标题的双关意义。 3.从父亲爱花、养花中渗透环保意识。 4.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朴实中蕴涵真挚感情的
一、教学目标
1.文中父亲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长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亲的思想性格。理解标题的双关意义。
3.从父亲爱花、养花中渗透环保意识。
4.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朴实中蕴涵真挚感情的语言特点。
2.爸爸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2.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了多少年后才逐步体会到。长辈们的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鞭策着一代代年轻人。同学们,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令我们终生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就写出了课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挚的父爱。
二、走进作者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
三、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作家林海音虽然祖籍台湾,但北京却留下了她童年、少年、青年的足迹,所以作者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作品《城南旧事》是她美好回忆的结晶,内容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在北京生活的影子,甚至主人公的名字“英子”也是她的小名。1948年,在北京生活了25年的林海音又回到了台湾老家,并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作者想念北京,缅怀童年,所以说,《城南旧事》不仅是林海音童年及青春美梦的重温,更是她对已逝岁月的神往和深深的眷恋。
四、字词积累
1.注音
衣襟( jīn ) 掸子( dǎn ) 徘徊( huái ) 肿胀( zhàng ) 栅栏( zhà ) 骊歌( lí ) 叮嘱( zhǔ ) 恐惧( jù ) 花圃( pǔ ) 玉簪花( zān ) 茉莉( mó ) ( lì )
蒲公英( pú ) 咻咻( xiū ) 屉( tì )
2.释词
(1)谢词:在仪式上所说的表示感谢的话。也作谢辞。
(2)叮嘱:再三嘱咐。
(3)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4)骊歌:告别的歌。
五、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12段),写“我”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起病床上的爸爸和他对“我”的嘱托。
第二部分(13-30段),回忆六年前的一个下雨天:爸爸逼“我”上学的往事,表现了父女情深。
第三部分(31-34段),想到爸爸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又忆起他爱花养花的情形。
第四部分(35-37段),叙述毕业典礼上的情景。
第五部分(38-53段),回忆爸爸要“我”到银行汇款的闯练经过。
第六部分(54-58段),写毕业典礼后,“我”急忙赶回家,听到爸爸去世的噩耗,一下子成熟起来。
2.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记叙的顺序:插叙。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不繁杂,使文章的事件交错而不散乱。由此可知,插叙的方法最适于回忆性文章的写作。
3.分析本文的叙事线索,并指出主线和副线,再说出这样划分主线和副线的道理。
本文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毕业典礼”,一条是“回忆”。写毕业典礼是为了引出回忆,文章是通过“回忆”表现的主题。因此,“回忆”是文章的主线,“毕业典礼”是文章的副线。
4.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4.你觉得文中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1)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2)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3)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4)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5.请简单归纳一下“我”成长的历程。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六、课后作业
1.将字词积累部分抄写两遍。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们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受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