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反思
时间:2015-08-1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核心提示:完整版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上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新学期进入人教版必修(3)文化史内容的教学。与必修(1)政治史和必修(2)经济史内容相对应,第一单元直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完整版人教版
高中三年级历史上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更多免费教学资料阅读请关注本站!
新学期进入人教版必修(3)文化史内容的教学。与必修(1)政治史和必修(2)经济史内容相对应,第一单元直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水平和政治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变化的反映。
在单元编排中,主要围中国绕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学在春秋战国时的形成、在西汉发展为正统、宋明出现新的高度和明清之际活跃四个方面展开,结构合理,内容鲜明。然具体到该单元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文,课题含糊,值得商讨。
历史用语强调朴实严谨,不比文言之华美,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标题,无非是吸引学生眼球,却不能全面概括文章内容和深度刻画演变轨迹。如必修(1)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等作标题就显然更富有学术气息。
新课程不等于换个新标题。有些资料硬是把卢沟桥事变说成是“卢沟桥上的狮子在吼叫”,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成是“万人之上,唯我独尊”等等,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正如此文课题。何况它本是董仲舒的一种主张,并不能概括它在西汉时期的发展状态。用“演变”来规定单元内容,就必定要求西汉时期的“坐标点”明确。西汉儒学思想发展的最大特色不是“独尊”,而是“形成正统”。董仲舒提出“独尊”主张并发扬新儒学是西汉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步骤而已,但也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即汉武帝的“尊儒”。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并让文学儒者参与国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这才使儒学逐步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单看课题,除了突出董仲舒及其新儒学,还有谁知道汉武帝的推动?当然,我们不是要强调帝王将相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至少在问题研究中不得不关注问题研究的全面性。
鄙人以为,课文以《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更为合理。课文三个栏目也更能全面阐述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过程及新儒学内容本身。
就原因方面,主要有三点:1)良好的契机——即日益增强的经济势力使得西汉统治者有新的思想统治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儒学在西汉初期有复苏条件;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又使儒学进入社会上层有了可能。2)儒学自身的发展。尤其到董仲舒时期,他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恰好适应了西汉时期封建统治需求,这是西汉儒学走向正统的最根本原因,而前者则是它的外因。当然,它还离不开统治者的“尊儒”,这是它走向正统的又一原因。
三个方面深度探讨了儒学走向正统的原因,而期间也正好贯彻了对新儒学内容本身和儒学走向正统过程的学习。这对于教学本身而言,既完善了教学体系,又加深了教学深度;对整个单元而言,则能更好地反映儒学发展脉络,一举而多得,岂不妙哉?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三年级上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上课课件,更多
高中二年级上课课件请搜索本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