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高中二年级 > 语文 > 正文

琵琶行并序知识点重点难点:鉴赏音乐描写

时间:2016-08-09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指导学生熟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同是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指导学生熟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课时安排:三课时
  预习思考题
  ①琵琶女弹奏的是什么曲子?《霓裳》(霓裳羽衣曲)、《六幺》。
  ②弹奏技艺如何?你怎么知道的(请用诗中语句回答)?
  ③本文写了几次演奏?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你能说出本文比较有名的句子有哪些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问:哪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来讲述一下本文的故事?简练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史。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于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艺术精品,唐宣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白诗流传之广。白居易与元稹友谊甚笃,且与之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文题背景:
  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那琵琶曲究竟是怎样的人间仙乐呢?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熟读全文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及写作思路
  (1).朗读:(伴乐朗读)先自由朗读一遍;
  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再听示范朗读,个人自由选段读(比一比)接着全班齐读;
  (2). 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检查预习作业:疏通全文把握大意)
  ①阅读全诗,给每段拟一个题目。要求形象性、概括性。
  第一段:江头送别闻琵琶    第二段:琵琶乐声动心弦
  第三段:江中听诉苦身世    第四段: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②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③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重点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命运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的命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回忆诗中内容大意)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何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明确:是相似的命运.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可分为三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2)赏析描写琵琶曲的语段
  6.精读第二段思考: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琵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详写重讲;)(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小结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才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情,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感人的作品。琵琶女手下的仙乐是如何通过文字向我们传送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琵琶曲的语段,掌握其技巧;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一.导入:简单复习所学内容直接导入
  二.教学过程   细读第二段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1.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交流讨论明确
  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2 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白居易的泪为何而洒?
  讨论明确: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浔阳江头夜送客 。。。。。。别时茫茫江浸月
  烘托:以景衬托人物心情。枫叶飘零,荻花 瑟瑟,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奠定全诗基调:凄凉、压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说明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陶醉在琵琶弹奏所造的艺术氛围中,这种用景物烘托琵琶女的高超的艺术效果。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全诗情景乐相交融。
  小结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技巧: 运用比喻(修辞方面)、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你意下如何?
  1、刘鹗《明湖居听书》片段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阅读提示]
  《听颖师弹琴》一诗在音乐的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一比较分析。
  [参考解说]
  相同:1.两诗均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 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 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1.《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 《琵》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诗在形式上采用的长短不一的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的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适应。
  总之,两诗对音乐的描写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标签:


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作者汪国真

高中语文《热爱生命》原文及作者汪国真个人简介、课文赏析等内容有大瀚教育小编整理发布,装载请注明出处。 《热爱生命》全文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


话剧《雷雨》剧本
话剧《雷雨》剧本

以下是完整版话剧《雷雨》剧本,《雷雨》成功地运用了悬念这一艺术手法。剧作的人物只有周家和鲁家的8个人,但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曹禺善于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展开人物关系时,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完整版请点击下面链接下载查看。 话剧《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