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展示幻灯片1(背景) 一、导入1: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
展示幻灯片1(背景)
一、导入1: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导入2:今天听课的人比平常要多得多借助这个机会让学生写一份心理活动。学生平时总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这次我想一定会有所写的。这充分说明了环境的作用。古代的孟子的母亲非常注重环境,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迁。三字经中这样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传为千古美谈。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亚圣,是和孟母的贤明分不开的。
展示幻灯片2(作者)
《三字经注解备要》里这样解释:孟子与其母仉氏为父守丧,可因居住近于墓,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吹吹打打之事,孟母觉得对儿子的发展不利,于是决定迁移,这次迁到了集市和屠户家做了邻居,孟子学会了买卖宰杀,孟母又觉得不利于孟子的身心发育,于是又迁到了学宫旁,这次孟子学到了礼仪,孟母这才放了心,决定定居于此。
二、孟子我们并不陌生,谁能给我介绍一下
展示幻灯片2(作者)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这部书里,关于这部书我们看课下注解一,需要提醒的是《孟子》和《论语》一样都是语录体。
二、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展示幻灯片3(录音)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4);第三部分(5-7)
三、分析:第一部分
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第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展示幻灯片4(问题)
明确:“民不加多。”
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4、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展示幻灯片5(背景)
明确:这就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板书:“民不加多”的疑问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 ”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跟录音读
模仿录音大声自读
第二部分:
对于梁王的这个疑问,孟子是怎么分析原因的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找人读
思考: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展示幻灯片6(问题)
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疑问而是先——打比方,用什么打比方(战争),为什么用战争打比方(王好战,这是投其所好,用梁王熟悉、喜欢的战争比喻,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孟子的神态?不急不缓,像在钓鱼一样,等着鱼儿上钩——谁是鱼?
(梁惠王。)
孟子的最后一句话“则何如?”,是为了引出梁惠王的哪两个字?
(不可!)
师:这样梁惠王就乖乖地掉入了孟子的逻辑陷阱。所以当梁惠王脱口而出“不可”时,孟子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不但说出了“不可”还说出了“只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就是说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在什么方面是相同的?(本质,都是逃跑)
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那么什么是相同的?
(本质)。
言下之意就是:这些君主们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又怎么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跟读,自读。
这段通过打比方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板书
第三部分:
既然梁王的做法不能使民加多,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呢接下来孟子就抓住机会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施仁政,行王道了
大家齐读第三部分:
展示幻灯片7(思考)
思考:
1、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做到什么?效果是什么?
2、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做到什么?效果是什么?
如果我们将这些措施总结概括一下,也就是要在哪两方面下工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养民,教民)
在这些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对比,比喻
以民为本,不但养民还要教民,更要反省自己去除苛政,才会使天下归心呀。板书
指导朗读:排比句,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四、拓展探究:梁惠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观点。为什么?当代中国,共产党治国,是否用到了孟子的智慧?
展示幻灯片8(拓展)
明确:没有,社会背景决定的,施仁政必须是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义务教育免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五、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幻灯片9(特点)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线索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幻灯片10(知识)
总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远在2300多年孟子的王道思想仍然熠熠生辉。最后齐读课文,再次感受孟子仁政思想的伟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