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师说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章重点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背诵课文。 二、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及意义。 三、了解韩愈的文以明道的文学观,明确其文学史地位。 四、理解韩愈关于师道的思想,并对此做出思考。 教学重点: 了解韩
师说教学视频在线观看
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章重点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背诵课文。
二、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及意义。
三、了解韩愈的“文以明道”的文学观,明确其文学史地位。
四、理解韩愈关于“师道”的思想,并对此做出思考。
教学重点:
了解韩愈关于“师道”的思想以及在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韩愈的“师道”思想,并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重点: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和意义)
一、正音、朗读。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声齐读课文,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嗟:(jiē)
读:(dòu)
不:(fǒu)
谀:(yú)
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ɡ)
聃:(dān)
蟠:(pán)
贻:(yí)
二、解题。
《师说》的“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此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也就就是“说说”从师的道理的意思。
三、文本探究
1、《师说》是韩愈写给谁的?为什么写?
明确:文章是送给韩愈的学生李氏子蟠的。
作者嘉其能行古道(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文言知识落实 实词:通、嘉、贻
句式: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结构后置句(学于余)。
进一步探讨,在 “好古文” 与“ 不拘于时”两个原因中,哪个更为主要。讲解“古文”在当时的指代为“先秦两汉的散文”,为学生理解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做铺垫,并结合全文初步印象重点引导学生对“时”进行关注。
2、当时关于 “师道”的世风时俗是怎样的?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这一社会风气?
明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文言知识落实 实词:众人、耻、益、师、族等。
虚词:之、其、而等。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进一步探讨,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批判力度是否一致,为什么。引导学生注意“其皆出于此乎”、“惑矣”、“未见其明”、“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语句,明确作者对于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严厉批判。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与“大唐盛世” 和“士”的文化身份等形成的强烈反差,尽量引起学生对此现象的诧异与不满的情绪,从而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本段还写了哪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明确:古之圣人、爱其子者(择师而教的做法)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目的是形成对比。对比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 、“其智乃反不能及”。
进一步讨论对比论证的意义,体会对比论证“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
5、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韩愈对于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是非常不满的,并通过对比论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带着这种心情大声地齐读文章的第二段。
四、小结
文章第二段行文思路梳理
第二课时
(重点:了解作者的文学观以及文学史地位)
一、衔接
1、朗读课文
2、再次思考上节课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明确: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已经相当严重,而且作者对此持严肃的批判的态度。因此我们说这篇《师说》不仅仅是为了嘉李氏子蟠,更是为了批判、纠正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二、走进作者
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和其人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紧密联系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一下这位关心时势,言之有物的大文学家,韩愈。
提示学生注意课下注释。讲解韩愈“名”与“字”的相反关系,帮助学生记忆。补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和“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史地位。着重帮助学生理解韩愈“思想家” 的身份定位与其领导的“古文运动”。
思想家:韩愈的文学观“文以明道”,即主张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同时韩愈重视文章的语言艺术,强调“陈言务去”、“词必己出”。(韩愈的文学主张,在今天的学生看来,未必能见出其独到之处,因此介绍此处时适当讲解六朝以来的文学发展情况,针其弊端,通过对比,帮助学生体会韩愈文学观念的独到与珍贵,更深刻理解其“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史地位。)
古文运动: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文运动”中,“古文”的所指已经有所了解,这里再次简介下先秦两汉散文言之有物等特点,并通过与前面刚讲到的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对比,理解何为古文运动,为什么要发起古文运动,最终明白古文运动的意义: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文本研习
在充分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文章,理解文章。请同学们再来齐读一下课文。
3、作者对于“从师”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请大家思考: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文言知识落实 学者、惑、而、之等。
4、作者对于“师者”有怎样的定义呢?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进一步探讨,这三者是什么关系。明确其中“传道”韩愈认为的核心思想。
四、课下思考
你认同作者对“师”的定义吗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呢?
第三课时
(重点:学习作者关于“师道”的思想,并进行探讨交流。)
一、衔接
齐读课文,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1、韩愈认为所谓“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明确:这是对一个熟悉的问题做一种审视的思考。学生几乎日日见到老师并接触不同的老师,但对于老师的作用和定位未必有过认真的思考。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韩愈对师者的定义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关于“师”的看法。
2、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呢?
明确:学生通过上一题的思考讨论,对“师”的作用会有较多要求,因此回答此题时多数同学对能为师者要求较高,比如德艺双馨等。
3、作者韩愈对于从师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跟大家的要求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文本研习
4、结合课文看看作者在定义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之后,提出怎样的从师标准?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文言知识落实:乎、也、固、从而、师、庸等词语。
5、对于作者提出的从师标准你怎么看?
明确:韩愈的此观点与一般学生之前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要着重引导学生探讨韩愈提出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的先进、开明之处。此观点矫正了学生之前对“师”的认识的片面性,既体现了在“问道”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少者、弱者的偏见和对长者、权威的迷信。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6、既然作者认为从师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那么在文中作者例举了谁的事例来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呢?
明确:圣人无常师——孔子的事例。
文言知识落实 常、师、徒、不及等。
进一步明确,此处不仅使用了事例论证,还进一步运用的了引言论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理充沛,加大了论证力度。
7、在此之上,作者又再一次强化了自己的观点,对师生地位关系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文言知识落实 不必、如、攻等词语和状语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进一步结合孔子的事例,探讨韩愈提出的师生关系的启示:动态发展、教学相长等。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看到在《师说》这篇文章中,韩愈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关于“师道”的观点。这些观点与大家以往的看法发生了或激烈或轻微的碰撞,同时也可能存在有待商榷之处。请同学们结合《师说》的所学所感,就“师道”问题,整理下自己的认识与大家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在此教学设计的构思和实践阶段,有几个问题至今没有想到更好地解决办法,还希望各位前辈能就此以及本人还未意识到的其它问题给予帮助。
1、由于教学时没有按照原文的行文顺序进行,因此在《师说》这篇文章的结构问题上,很难进行有效梳理,文章有被肢解的感觉,教学设计也显得凌乱。
2、很多问题的问法,觉得还不够准确,却还没找到更合适的词汇。
3、课时较长,课与课的衔接处理还有待改进。有些连续性问题不得打断,例如第二课时的后几个问题和第三课时的前几个问题放在一起连续谈论效果可能回更好。
4、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觉得“心有余、力不足”。例如,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强调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是以“传道”为中心等。
5、由于本人知识与能力的有限,虽然觉得本文中“师道”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但却未能做更深挖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