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知识点重点难点:诗歌的表情达意
时间:2016-08-29 来源:未知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纵深思考,横向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切入。
二、认读感知鉴赏《定风波》
1、观看视频,听读全词,整体感知,正字音,正句读。
2、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听老师读,解决疑难字句,了解词的大意,听出画面、听出情感。
问:本词上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4、学生一起朗诵,争取背诵,进一步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5、讨论交流,解读全词,畅所欲言,展现个性
(1)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代表性问题,讨论解决。
(2)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你觉得苏轼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教师明确讨论重点: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分析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师概括:人生的一些哲理。
三、整体讲解全词
1、上阕解读
2、下阕解读
3、问:怎样理解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明确: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候,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
四、探究解析苏轼的思想体系
1、问:词人写到“归去”,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词人从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归隐,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教师明确:a、儒家的入世精神;b、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2、问:苏轼的思想是不是只有儒家的经世济用?
教师明确: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道佛兼容并蓄,但基本思想还在儒家的用世观点之内。
五、归纳
作品主题: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藐视祸难,旷达脱俗的智者襟怀。
【课堂小结】
豪放派的苏轼也有缠绵柔婉的一面。品读苏轼一篇篇蕴含着生活气息、生活意义、阳光般透明的诗文,如同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可以使人内心澄清而明亮。用心去读苏轼,我们读出了他的愤懑痛苦,读出了他的无奈失意,更读出了他的超脱达观、坦荡豪迈。让我们学习苏轼,让我们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业布置】
1.背诵《定风波》
2.将这首词与《江城子》进行对比,并探讨苏轼词的多种风格,指出两首词的共同特色。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上片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镇定心态 藐视祸难
下片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欣慰心态 超脱旷达
眼前景—— 心中事 —— 人生理
以小见大
标签: